报纸版面Newspaper Layout
揭密 0 一 一 □童鹤龄

2020年1月17日第08版

分享到:

八、0一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

011基地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65年初到1965年11月。在这近1年的时间里,采取老厂对口搬迁建成了128厂、315厂,改扩建成了185厂和新建了黔江机电安装公司。这个阶段的建设特点,是上马要求急,准备时间短,要求做到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建成、当年搬迁、当年投产、当年出产品,建设速度快,工程质量较好。经过努力,基本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既定任务,主要生产建设工程按计划全面实现。

第二阶段,是从1965年的下半年到1969年底。这近5年的时间是基地大规模基本建设时期,建成了34个工厂和2个辅助项目。这个阶段的建设特点是对口包建、全面铺开,“打一、备一、看一”,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可以说,这是011基地大规模基本建设之年,大上之年。

第三阶段,是从1970年到1974年。这个时期主要是对口支援,又增建了11个辅机工厂,因而形成了011基地的第二个建设高潮,第二次基建大上的时期。

第四阶段,是1974年以后进入重点调整建设时期。但基地的建设主要在前10年,即在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建设起来的。

三厂建设。011基地的建设序幕是从1965年128厂、315厂的对口迁建和185厂的改扩建拉开的。这3个厂是三机部“三.五”期间第一批在贵州地区建成的工厂,受011基地建设第一阶段上马的项目,也是基地最早建成的项目。因此,这3个厂可谓011基地的“老厂”。其中,128厂、315厂是分别由上海118厂、天津105厂负责对口分搬建设的;185厂则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扩建的。185厂原为地方国营贵阳电机厂,始建于1958年,1962年10月划归三机部第四工业管理局(航空工业局),转为国防军工厂。

这3个厂,从1964年末开始筹建,1965年,根据三机部下达的基本建设计划,要求当年建成投产。因此,任务紧迫,且又是第一批在内地建设的工厂,对于山区建设,还没有经验。为了如期保质地完成建设任务,3 厂在组织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发动全体职工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克服一切困难,贯彻集中力量打基建歼灭战的方针;同时贯彻执行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建设工厂。贵州省委等领导机关对3 厂建设极为重视,在物资、劳力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3厂建设从4月初开始到11月末建成,基本实现了当年施工、当年建成、当年搬迁、当年投产、当年出产品的目标,不但建设速度快,而且工程质量较好,为011基地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1966年的基建歼灭战。如果把011基地建设比作一台蔚为壮阔的大戏,那么3 厂的建设只不过是大戏的一个小小的序幕,而这台戏的高潮还在后头,这就是从1966年下半年开始的基建歼灭战。

鉴于国际形势和国内战备的需要,011基地的建设一开始就提出了要“力争以2年的时间,完成原定的3年的主要任务”的口号,一切工作都要围绕1968年出飞机这一总目标来安排。为此,011工程指挥部制订了总体战略部署和1966年歼灭战役规划,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分期分批地打歼灭战,开始了5大战役。

大规模基本建设全面展开。根据总体战略部署及1966年的歼灭战役规划,在1966年进行第二战役时,就为1967年基本建设的全面、大规模的展开做了大量的施工准备工作,而且拟订了两套方案。实际上,1967年的基建计划是按第一方案制订的。1967年建设项目24个,其中工厂20个;在此基础上,还将1968年的6个项目提前在1967年建设。可见,1967年是011基地全面进入和展开大规模基本建设开始的一年,是基建全面大上的一年。然而“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形势急转直下,1967年2月4日,011办事处党、政、财、文大权被夺,011工程党委、011工程指挥部实际已经解体,各施工单位领导班子已经相继瘫痪,良好的建设条件已经失去。已经和将要掀起的大规模建设高潮很快平息下来,011基地建设跌入低潮,1968年出飞机的宏伟计划泡汤,不得不将原定的总目标退到1969年,向国庆20周年献礼。但1968年的光景并没有比1967年好,低潮的局面并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扭转。

建设高潮再起。1969年2月4日,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了“调工程兵52师118团加强贵州歼击机生产基地的施工力量”的电令。为了尽快实现毛主席关于加快三线建设的指示,贵州省革委会生产领导小组和三机部军管会分别召开了力争“八一”,确保“十一”把歼-7型飞机送上天的会议。为了完成这一任务,011基地建设又有了新的转机,逐步形成和掀起了新的建设高潮,建设速度有所加快,有18个工厂开始部分动用投产。

从1965年到1969年底,011基地的建设从踏勘布点、选址定点,到部分建成动用投产。5年中,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基地建设几乎一开始就处于困境,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由于广大干部、职工、三线建设者们发扬了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5年来,作为一个建设阶段,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首先,为初步改变航空工业的布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69年底,航空工业三线地区的规模和能力在整个航空工业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大。其次,为进一步加强航空产品的配套能力,特别是三线地区的配套能力做出了贡献,已有18个工厂部分动用投产,为航空工业的后方基地实现主辅机配套打下了初步基础。第三,锻炼和建立了一支扎根三线建设的职工队伍。

九、0一一的“干打垒”精神

“干打垒”,这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特色建筑。它所体现的是勤俭建国精神在建筑标准上的一个局部的非常时期的具体实践。今天看来,这是不可取的。但在中国当时特定的历史和环境条件下,是有其进步和积极意义的。但是,把它作为带有普通意义的东西而长时间地加以强制推行,那就必然要适得其反,走向事物和历史的反面,以致发展到弊多利少,甚至带来很大的贻害。

可以说,从011基地建设一开始,贯彻“干打垒”精神就提出来了。1966年3月,在011工程党委扩大会议上,“干打垒”作为一项重要议题提出来,是“在内地建设上两种思想、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问题”。“干打垒”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政治问题,是一场阶级斗争。“干打垒”成为011基地生活性设施标准的政治建筑物,以致上纲上线修建“干打垒”的造价控制在40元/平方米以下。当时,一些工厂已经批准建设的标准住房都改成了“干打垒”,刚完工的三0二医院病房水磨石地坪被强行要求改成水泥地坪。“干打垒”精神在011基地的前期建设中,不仅得到了不折不扣、淋漓尽致的贯彻执行,而且有所发展,各单位修建的住宅80%以上都是“干打垒”。

“干打垒”由于建筑标准过低、质量太差而无法使用,若经大修使用,也是得不偿失。仅1978至1981年的4年中,就报废“干打垒”建筑67538平方米。据不完全统计,到1981年止,报废和无法利用的“干打垒”建筑就达60%以上。可见“干打垒”造成的损失和浪费是何其大哟。

作为011基地建设的教训,我在这里之所以提及,是因为它的后果太令人难忘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矣。

航空发动机部件进入菜花洞总装厂房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