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面Newspaper Layout
父亲的城墙

2020年1月17日第08版

分享到:

□梁澍

对于安顺古城墙,我是颇有感情的,因为曾经的古城墙是父亲幼时与小伙伴欢娱的“天堂”,曾留下父亲的过往与奔跑的足迹。

1929年3月,父亲降生在安顺一裁缝之家。做裁缝的爷爷一直靠租店面从事缝纫业。至父亲上小学三年级时,因家中所租多年店面被房东转卖,爷爷只好另租南大街一张姓人家房屋居住。由于爷爷缝纫技艺精巧,慕名来找爷爷缝制衣物的客户颇多。因租住房屋逼仄,爷爷缝纫时常常占用父亲完成作业的地方,且为尽早完成“订单”,爷爷挑灯“加班”成为习惯,父亲每天要到子夜时分方能睡觉。就这样,原本学业优秀曾当级长的父亲,因无法作业复习,且每晚睡眠不佳,白天上课没精打彩,学习一落千丈。

也就从那时起,父亲对入学读书有种厌倦情绪,加之经常完不成作业,被老师施以体罚,父亲害怕走进当时地处同知巷的安顺第三男校的大门,成天背着书包像野孩子一样在外晃荡。

由于经常逃学,为打发时间,父亲最喜欢到安顺古城墙上玩耍。当时,安顺城东西南北四周均有古城墙,城墙全用一块块大石垒砌。城墙高约八九米,约二米处就会出现一垛口,垛口宽约六七十厘米。在古城墙上,父亲结识了不少调皮的小伙伴。

那时的父亲非常顽皮,常与小伙伴们自命勇敢地在城墙垛口上追逐嬉戏,看谁跑得又快又稳,则视为“勇将”。及至父亲老年回忆,幼时在那又高又悬的城墙垛口上奔跑,无异于胆大包天,拿生命开玩笑,稍有不慎跌至城墙下,不说粉身碎骨也会筯骨俱断。

父亲印象中,南门城墙处有一南水关,此关为一圆形拱洞关卡,贯城河水全由此水关流出,常年水深三至四米;若遇涨水时节,大水可封闭水关门洞。为防土匪从此水关偷渡进城,水关靠城外约一米处装有木闸门一道,此门可上下任意提升。

让父亲难忘的是,城东南角及东北角城墙上筑有土台,台上各安放一门将军炮。炮约一米五长,炮筒外径约为三十五厘米,内径约十五厘米。炮筒底端有一两厘米大小孔洞。据说此炮是专防土匪攻城而设。将军炮用法古老,大抵是先将火药装入炮筒内,继而填装铁砂,再将引线通过炮筒底端孔洞穿入,待有土匪来袭,点燃引线,引爆火药,铁砂即可喷射杀伤人群。此炮甚为笨重,重量可达千斤之多。

父亲逃学在外,常与小伙伴们凑钱买些食物在将军炮台上品尝分享。因受爷爷艰难谋生的影响,近一年多的时间,父亲白天上学时间基本都是在古城墙上虚度过。古城墙见证父亲不能安心读书的无奈,也让父亲在古城墙上的玩耍中找到一些慰藉与快乐。

及至后来,爷爷因眼力不济而改行,父亲瞬间意识到自己的不思上进,痛哭悔恨后,强烈要求转入安顺县崇德小学就读,才结束不堪回首的逃学日子,人生开始有了新的转折……

父亲垂暮之年喜欢沉浸在回忆中,说解放前安顺古城墙外非常荒凉,不时会有野狼出现,一到夜间,无人敢出城。古城墙沿用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因城市建设发展才逐渐拆除。

因受父亲古城墙情结的影响,工作之后,我查阅资料得知:安顺古城墙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城墙周长4650米,高8.2米。安顺城当时设有四道城门,“东门朝天,西门怀远,南门永安,北门镇夷”,并建箭楼、月城等附属建筑。再经了解,五十年代后,安顺古城墙大部分拆毁,仅存塔山东路民族饭店前约数十米的残段。

为让人们记住历史,通过古城墙感知城市的沧桑变迁,2007年1月,我采写了《谁来保护安顺古城墙最后的“标本”?》系列报道,随后引起其他媒体联动,促使该段古城墙于当年5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8年12月进行维修,至2009年2月修复竣工。

修复古城墙时,父亲已去世八年,老人断然不知他曾经撒欢奔跑的古城墙又“复活”了,并且有他儿子的一份功劳。因为父亲时常念叨古城墙之事,耳濡目染之下,其实我早已对从未谋面的古城墙产生了深深的感情。

古城墙的再次屹立,能让人记住乡愁,也让我时常忆起我的父亲。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