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0一一基地名称的历史沿革 011建立以后,为了适应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建设任务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其名称及其组织领导机构、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经历过多次较大变动,并随之逐步健全和加强。 “011基地,大名鼎鼎”。这是2003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到贵航集团视察时称赞说。 011基地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企业品牌。40多年来,尽管贵航集团的名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改革开放而昭名天下,“011”这个神秘代号仍烙印在人们心中。“那是中国在贵州的保密单位”;“听说是搞飞机的军工厂”……即或到今天,人们提起“011”,总有一种神秘感。 011对外名称叫贵航集团,而对内的称谓却一直叫“011”。 011基地自1964年11月23日经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批准,其名称及其组织机构经历了由“三机部贵州地区建设筹备处”(1964年11月25日-1965年2月19日)到“三机部贵阳地区建设办事处”(1965年2月19日-1967年3月2日)、“011办事处革命委员会”(1967年3月2日-1969年8月28日)、“011系统军事管制委员会”(1969年8月28日-1971年9月21日)、“011生产基地”(1971年9月21日-1973年7月13日)、“011基地”(1973年7月13日-1976年11月6日)、“贵州省第三机械工业局”与“011基地”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并存(1976年11月6日-1983年6月1日)、航空工业部贵州管理局(1983年6月1日)、贵州航空工业总公司、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一航贵州集团公司。称谓在变,但生产科研的产品不变。自1973年7月13日以来,不管对外公开名称任何改变,但011基地名称一直与之并存。 在建设初期,为适应建设任务的需要,还成立过011工程指挥部行011工程党委,以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在贵州省第三机械工业局时期,我适应生产发展和改革基地管理体制的需要,还成立过011基地飞机生产指挥部,又叫(第一生产指挥部)和011基地发动机生产指挥部(即叫第二生产指挥部)。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演变成为凌云机械公司和黎阳机械公司,形成了贵州省第三机械工业局、航空工业部贵州管理局下属011基地、凌云机械公司和黎阳机械公司并立的这样一种管理体制的格局。 六、0一一基地建设规模 作为三线产物之一的011基地,其建设序幕是从128厂(华阳电工厂)、185厂(贵阳电机厂)、315厂(天义厂)的分搬、改扩建拉开的。建设的过程大体经历了筹建、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全面展开、调整建设、填平补齐、工程收尾、更新改造,形成完整生产能力等主要阶段。建设时间跨越了“三·五”、“四·五”、“五·五”三个国民经济计划时期,但主要是前两个时期基本建成的。 011基地的建设,历经艰辛曲折,体现了贵航人的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为了加速基地建设,从1965年起,在三机部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来自全国16个省市、35个对口包建、对口搬迁、对口支援的一二线航空工业老厂的1万多名优秀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满怀豪情,以参加三线建设为荣,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建设三线的号召,告别亲人、离开城市,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奔赴到祖国的大西南贵州的深山荒野中,与参加三线建设的贵州各族人民、勘测设计人员、施工队伍、人民解放军和广大民工汇集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开始了气势恢宏的贵州航空工业——011基地的建设。 为了把011基地早日建成,早出产品,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以奋力拼搏的英雄气概和大无谓的革命精神,头顶蓝天、脚踏荒野,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风餐露宿、披星戴月,长期日夜奋战在喀斯特荒山野岭、深山峡谷,踏勘选址、勘探设计,开山放炮、修路架桥的三通一平的施工建设。 经过1965年128厂、185厂、315厂实现了“三个当年”(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规划目标和从1966年起以“三厂一库”(100厂、150厂、170厂、418库)基本建设歼灭战为开端的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全面展开,到1969年,011基地先后上了34个工厂和2个辅助项目,基本建成了18个工厂,取得了011基地建设的第一步决定性胜利,为011基地的部分投产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1970年至1973年,在部分投产和进行以主机厂为主要对象的调整改建的同时,又上了1个辅机工厂,因而又一次掀起和形成了011基地的建设高潮。但建设规模比前期要小许多。 到1975年,011基地已经经过“三·五”、“四·五”两个主要时期的建设,虽然其间遭受到种种严重影响、干扰和破坏,几经挫折,但011基地广大干部职工在党的领导下,百折不挠、尽力排除影响、抵制干扰,还是取得了011基地建设的可观成绩——011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一座座颇具三线特色的航空工业工厂拔地而起,星罗棋布地巍然耸立于贵州高原的崇山峻岭中,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航空工业配套生产能力。 1975年,011基地的建设基本趋于成形。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填平补齐、配套工厂收入尾和调整、更新、改造。20余年间,011基地按设计任务书开工建设,先后上了70多个建设项目,到1985年,在历经多次关、停、并转、缩、缓以后,全基地共建设形成的企、事业单位有46个。它们以安顺为中心,分布于贵州省境内的安顺、遵义、毕节3个地区,安顺、贵阳、遵义3个市,镇宁、普定、安顺、平坝、修文、清镇、黔西、大方8个县,绵延400多公里,方圆2.7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011基地机关驻安顺市,全基地总占地面积近150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330多万平方米,约占航空工业全行业的七分之一到六分之一;拥有各种机械、动力设备近27000台、机动运输车辆2000余台,其中各种动力设备约占航空工业全行业的七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形成的固定资产原值也约为航空工业全行业的七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真可谓是中国最大的航空工业科研生产基地。 经过二十年的不断建设,011基地不仅完成了规模如此宏伟的基本建设工程,在贵州建设起了一个门类较齐全、配套较完整、技术较先进、设备较精良、生产实力较雄厚、科研生产手段较完备的航空工业科研生产基地,而且还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艰苦创业优良传统的宏大的“四有”职工队伍和科研设计能力较强、管理水平较高、实践经验较丰富、具有开拓创新和为四化建设无私奉献精神的科技干部队伍和政工、行政管理干部队伍,使011基地成为技术知识密集、科学文化水平较高、职工队伍素质较好的产业部门。 尽管011基地建设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它的建成、发展和壮大,毕竟使地处战略后方——西南边陲的贵州开天辟地有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和潜在能力大的航空工业军民结合型的科研生产基地,为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促进内地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