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钧杰 安顺有一座武庙。作为安顺人,我对武庙的熟悉程度远远比不上闻名遐迩,大名鼎鼎的文庙。 我的记忆里,兴建于明洪武初年时期距今600多年的文庙环境清静,建筑儒雅。与之相反的是武庙在我从小的印象中就是市中心中华北路路口的一处黑黢黢的破败旧房,每次从那里经过看房子的外形猜测应是旧时庙宇,不过不知是哪位神仙的宝邸。 熟悉并认知武庙还是近几年的事,印象中好像是从2011年以后一座新修武庙便雄立于闹市中心。武庙重修后,成为老百姓眼中新的一景。看资料才得知原来武庙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因历史原因,破损严重。 重新修建的武庙对应历史悠久的文庙,更加彰显安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中国人自古以来便讲究文韬武略,而孔夫子和关帝便是传统文化中典型代表。 我到重建的武庙去祈福游玩过三次,前两次匆忙,第三次却有新的发现。新修成没几年的武庙大门口是古代式样的一块高大的牌坊楼,上面浮雕的“文武圣神”四字煜煜生辉,仿佛向路人讲述它的前世今生的故事。进入庙中细看,其实庙宇并不大,除了院子中间的场坝外,牌坊后是一个小鱼池,池中塑有口衔铜钱的金蟾,水中游鱼数尾。院中角落散种几株古柏和桂花树外,相对的就是关帝爷的正殿。左手旁边仿古的房屋变成了一墙之隔邻街的商铺,右手的墙外是老旧的城市改造的待拆迁旧楼。正殿里,神台上三四米高的塑像是那枣红脸卧蚕眉,丹凤眼美髯须的关帝。头戴绿巾,身披金甲,外罩绿袍,手拿《春秋》,一副威风凛凛地样子。身旁两边站立服侍的是白脸的义子关平,还有那黑脸拄着青龙偃月刀的部将周仓。每次在庙中拜望关帝时,我就感到有一股神秘的强大气场罩在人身上,让人感到沉重。我在想假若是有人做了坏事的话,当他看到关帝那威严的脸和凌厉眼神时,心里一定会发虚,感到害怕和泛起一阵阵寒意。 第三次在院内逛时,我才发现院子右边的空地上有一个孤零零的石拱门耸立,走近看来是两根四方形大青石条的石柱和横梁组成。抬头看见横梁上书“血花园”三个赫然醒目的大字,左右石柱上分别铭刻着“先烈之血,主义之花”,落款时间是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很显然这石拱门是抗战爆发后,应为激励国民以继承革命先烈之志,众志成城抗击日寇,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心和斗志而塑立。 刚看到“血花园”这三个字时让我心中一凛,思忖怎么会出现这样三个让人胆颤心惊的字眼。因为在人们心中花园是清幽美丽的地方,怎么也不会和血腥、恐怖扯上关系。但我看到左右联中的八个大字时又明白了当时中国军民的决心和勇气。 好奇的我上网查看得知“先烈之血,主义之花”的话语是廖仲恺先生首题黄埔,当年黄埔军校有名的血花剧社、血花杂志之名便是由此而来。我看着武庙内供奉的关帝像,又想着为什么当年会在武庙里立下这样一个石拱门呢? 或许他们是寄关帝爷的忠勇和武艺于抗战勇士身上,将关帝“手起刀落,斩敌马前”而化为“手起枪响,毙敌于前”的美好愿望我不得而知。 当历史的风烟散去多年时,我站在武庙里,阳光下,院外的高楼大厦,还有大街上车水马龙和人声鼎沸,在为今日中国繁荣,生活的美好感到幸福时,心中想着:不能忘却的历史应该为后人好好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