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显良 难以忘怀儿时所见的迎亲仪式。 那时候,寨子里不论谁家有婚嫁喜事,都是全村人关心的头等大事。 婚礼过程有很多讲究,按规矩,女方家要请一位老成持重者,以检验男方家迎娶的礼数,这叫过礼。为此,男方家就要找一位能说会道并且善于随机应变的人当押礼先生。一切准备妥当,接亲队伍就可上路了。说是队伍,其实并不像打仗那样要人多势众,只需一帮气饱力壮的汉子就行,为的是要抬嫁妆。嫁妆是箱柜桌椅之类的家具,还有铺笼帐盖。当然,必须有两个小男孩,负责打灯笼火把。灯笼是一声名,其实就是玻璃灯,用四块玻璃镶成罩子,里面放一盏煤油灯,就是“灯笼”了。火把就是亮篙,材料倒是简朴,但工序有点复杂。秋天,人们收割葵花籽后,就把葵花秆打成捆放到河湾或堰塘里,用石头压实,一直沤泡到十月小阳春,天气晴好,就捞起来清洗。先把葵花秆的芯子掏出,洗去黑皮,然后把它整齐地码放在岸边,接受阳光的烘烤。初冬的暖阳下,葵花秆铺满河岸,雪一样洁白,耀眼。葵花秆晒干后,就被收藏起来,供一年的照明使用,这就是亮篙。接亲的时候,人们就挑选出最饱满、白亮的,用红纸腰三道或五道,这就是火把。 那时候,接亲除了灯笼火把,再无其它装备,没有车,也没有骡马,连传统的骄子都没有,凭的是脚力和肩劲。住在山区的,要准备好背架和索子;住在平地的,或挑或抬。到了女方家,把饭吃后,戏就由押礼先生来唱了。燃蜡、上香、摆聘礼都要说“四句”。过礼先生和押礼先生各代表一方,有问有答,香蜡纸竹,都要说出根底来处。一番较量之后,就到审查聘礼是否过得了眼。聘礼就是给姑娘买的衣物之类的东西,有一样东西必备,而且至关重要,那就是一双反帮皮鞋。姑娘嫁过去之后,穿上它,走路“踢砣”如马蹄踏过,洋气得很。 过礼只是做个形式,起一下“笑台”,为喜庆添增些热闹气氛,一般不会有什么争执。 按照程序,过完礼,主人家就安排接亲的人去休息,然后请一位老成持重、命缘好的妇女给即将出嫁的姑娘开脸,等待时刻一到就发亲。发亲时间一般定在天亮之前,发亲之后,路越走越明,图个吉兆。时辰一到,新娘要由哥或者弟背出门,然后由送亲的妇女护送上路。接亲小男娃点燃火把(亮篙),打起灯笼,灯光火焰照亮前程。气饱力壮的汉子抬着嫁妆,山区路窄坡陡,就用背架背。灯火沿着曲折的道路闪耀,队伍浩浩荡荡的开往婆家的寨子。行进途中,如果汉子们觉得在女方家受了气,就会做一些小动作,作为对女方家的补报。比如,走在半道,他们就要停下来,说肚子饿,没力气,要歇一会儿才抬得动。趁歇气的功夫,悄悄打开箱子柜子,把娘家藏在里面的瓜子、花生、核桃等翻出来吃光,然后把壳装回去。 接亲队伍回到寨子,这时已是天光大亮。好多好多的人早已站在寨门前等候,仿佛迎接一支远征凯旋的队伍,顿时鞭炮齐鸣,人声喧嚷,老幼雀跃。一堂喜事终于大功告成。 这种平凡而激动人心的故事,就这样在千村万落流行,在千家万户上演。时光不停的流逝,社会不断的发展,婚俗也在止不住前进的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