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的小园,是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千峰山脚下大山村一个山清水秀的自然寨,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陈曾固就是从这里出发走上革命道路的。 陈曾固,原名文光,号俊民,1907年出生。解放以前从事地下工作时化名“曾固”,以后就以“曾固”之名从事革命工作,其真名陈文光反而知道的人很少,他在1950年写给亲属的信里谈到:“我在报上登申明,在‘曾固’名字之前冠上‘陈’姓,表明我陈文光不忘故乡、不忘亲属之情”。陈曾固在安顺县立中学(后改省立第四中学,即今安顺市第一高级中学)读书时,便胸怀报国之志,学习刻苦,追求进步,宣传爱国进步思想。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订后,学校师生十分愤慨,在校园中立一碑,上书“勿忘国耻”四个大字,使大家牢记报国雪耻。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消息传到安顺,陈曾固与同学们组织成立了学生救国联合会,上街演讲,痛斥帝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在学校中,他与志气相投的9个同学组织“晨光学社”,研习诗文,评论时事,以诗言志。他的诗作中有两句“千愁百恨能消遣,怕听留侯一句词”,意境高远,寓以不忘报国雪耻之意,常为同学们传诵。1926年,陈曾固安顺中学毕业后,决心外出学习,步行1600多里到达重庆,以后又几经辗转到达北平,考进北平朝阳大学经济系学习。在这个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他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书籍,思想产生了突变,踏上了革命道路。 1931年,他在北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社会科学家联盟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和北方文化总同盟书记。从1932年到1933年夏天,他先后任中共北平东区区委书记、中共河北省委巡视员、北平市委组织部长、代理书记等,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下,领导和参与北平的中共地下斗争。1933年因内奸告密被捕,作为“要犯”押送到南京国民党监狱,被判处无期徒刑。在狱中,他惨遭种种酷刑,深受皮肉之苦,仍坚贞不屈,保持共产党人的气节,同被捕的陶铸一起领导难友们在狱中展开斗争。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陈曾固经党组织营救出狱,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直接在陈云、李富春的领导下工作,同年冬天到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训练班总支书记、主任,中央财政经济部秘书长,中央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等职。1944年,接受中共中央指派到延安中央医院负责整风甄别工作,目睹康生等人在整风后期搞扩大化的极“左”错误后,果断地进行纠正,使一批无端受到怀疑甚至被捕关押的知识分子和革命干部的“问题”逐一甄别澄清,得以恢复名誉和工作。1946年,陈曾固被派到东北工作,先后担任辽西(今辽宁西部)、辽吉(今辽宁、吉林各一部分组合)省委组织部长兼秘书长、省委副书记,协助陶铸同志领导发动群众,发展党的组织,建立东北中共地方政权,进行土地改革,为建设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和东北地区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工作中讲求实事求是,被陈云誉为“亦老亦实”的典范。1949年初随军入关南下,调湖北省武汉市任市委副书记。1950年调贵州省任省委副书记兼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在省主席杨勇赴朝抗美后代理主席,主持黔政事务。他在贵州工作四年,领导建国之初的清匪反霸、土改、支援抗美援朝、恢复发展生产等各项工作,为贵州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其间他被选为人民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陈曾固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忘严格教育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刚到贵州省任职时,就给亲属写信强调:“我是党的干部,为着党和人民工作。你们(指家里的亲属)不管干什么都不能打我的招牌,不管任何人都不能借我的名义办私事,有什么困难也不要直接找我,一定要找当地政府。”1951年初,陈曾固借到安顺检查工作之便,将其父亲等亲属接到贵阳小住。到贵阳后第三天,当时的省委秘书长知道陈曾固的父亲到贵阳,听说“首长父亲来筑,衣单难耐其寒”,安排人送来皮袍子一件让“老爷子”御寒,陈曾固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命令其警卫员将皮袍子送了回去,并婉言批评了秘书长,说:“我们领导干部不能搞特殊,更何况是亲友。自己亲友的困难自己解决,决不能搞特殊,占公家的便宜。” 1954年陈曾固调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他率领中国教育界的第一个代表团出访苏联进行考察,以吸取他国教育经验为我所用。他分管中小学教育,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强调实事求是,注重教育质量;他坚定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尤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热情扶持民族教育;他写下不少关于中小学教育、普及教育和扫盲教育的专题报告和文件,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1956年,他被选为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8年,当选为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和中共八大代表。1962年调甘肃省任省委书记处书记,他十分体贴民情,多次带病深入贫困地区调查研究,领导那里的抗灾救灾工作,曾因病情严重,甘肃省军区调派直升飞机送往兰州医院抢救。 “文化大革命”期间,陈曾固被打成“叛徒”并被开除党籍,遭到非法关押,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家人也受到牵连。在狱中他坚持真理,正气凛然,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坚决斗争,拒绝作任何不实之词,被关押十年后,直到1979年才得到平反。1980年,他恢复工作,即便含冤多年,却依然从补发的工资里拿出一万多元作为党费补交给党组织。他担任教育部顾问,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和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陈曾固1988年在北京不幸病故,享年81岁,邓小平、陈云、李鹏、乔石、万里、杨尚昆、习仲勋等送花圈,万里、宋平、宋任穷等参加遗体告别仪式。教育部在悼词中对他的一生给予了中肯的评价: 陈曾固同志在近60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他无愧为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坚持原则,一身正气,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是非分明,刚正不阿;他最讲实事求是,一贯注重少说多做,反对夸夸其谈,反对好大喜功,对“左”的一套更是深恶痛绝……他为人直率,没有官气,关心和爱护干部,千方百计保护干部;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能上能下,顾全大局,在他身上找不到一点庸俗的东西;他生活简朴,对亲属子女要求严格,从不搞特殊化。他始终保持了我们党在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把自己的身心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事业。他的一生,是饱受磨难历经坎坷的一生,是坚信党,坚信革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历尽艰辛,百折不挠,为党为人民做了大量有益工作。 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说得好:“给人民做牛马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陈曾固,这位对党和人民忠诚的楷模,在工作生活上廉洁自律的表率,将永远是安顺人民的骄傲! 中共安顺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撰稿人:罗基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