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乡村”之我见

2015年3月20日第04版

分享到:

    □高守应

    “清明”前后,到乡村转了一下,虽然是去调研“文化力量”的影响力,但需要走村串寨, 进入农家,与人交流,免不了要观看“美丽乡村”的建设。通过观看与走访,乡村的变化的确让人欣慰,富了的农民绝大多数都新修了房子,即使是出门打工的农民兄弟们挣的辛苦钱,也大多是用来投入到房子的建设上,为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如果是沿公路的村寨,又被列入市县乡的“试点”,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村民还有补助,多好的事啊。这样的渐进推进,既出彩出亮点,也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既美化外观,给外人观看一种“眼福”,也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变化虽然不能百分之百的惠及所有村寨,但普及是迟早的事情。“美丽乡村”建设的情景是乐观的,但从走访了解的现状观察和分析,本人认为以下三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改善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标志,参加“美丽乡村”建设的农民,大多数是希望借此机遇改善一下自己居住的环境,过得舒适一些,但在建设中,难免存在忽视千百年来居住在那里的村民他们传承的自然景观、生产生活方式、邻里关系、民风民俗的现象,“田园牧歌”和“乡愁”式微甚至消失。我们在帮助农民追求“统一化”的同时,如果重点考虑“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的“统一化”,重视乡村风貌和居住生活舒适方式上的“差异化”保持,让那些有天有地、与大自然融合发展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活方式保存完好,这既是“美丽乡村”建设“形”与“神”有机结合的要求,也是村民对理想居住环境的追求,如果都做到两者的结合,形神兼备,就不会因政绩的追求而刻意去破坏。这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二是规划相对滞后。乡村的发展绝大多数属于自发状态,随意性较大,加上土地承包之后,宅基地调整的难度,根植于村民头脑的风水观念的浓厚等等,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既不考虑整体布局、协调美观,又不考虑道路网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的需要,从而使得我们过去的很多乡村建设品质不高、功能不全。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非常关键的又必须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乡村建设规划怎么样跟上。可以这样说,对乡村建设放任自流是我们长期以来忽视的问题,如今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就必须从试点抓起,规划先行,再行建设。要全面开展乡村规划的编制,即使暂时没有条件建设的村寨,也要下功夫给予编制,待有条件建设的时候执行,当中即使有个别村民要建设新房,也必须严格规划,认真执行,这样就不会再出现自发状态、随意性建设的情况。当然,规划编制出来之后要加以宣传和引导,让村民自觉遵守规划,严格规划的贯彻和实施,避免“规划规划,墙上挂挂”,落不到实处。

    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三是忽视文化的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的确离不开“富”,但“富”只解决了建设中“形”的问题,建设后的乡村似乎经济的“硬实力”显现了,而文化的“软实力”呢?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因前两个问题的不落实,部分原生态的村寨,虽然具有独特的地域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但未得到很好的保护,新的“美丽乡村”严重缺失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保护消失,留给我们的除了“白墙、黑瓦、红窗”,能继承的具有非常魅力的“土”文化无法得到延续。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重视文化的建设 ,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不能增强了经济硬实力,而丢掉文化软实力,如果这样,会让村民失去良好的道德情操,丢失“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价值观。

    (作者单位:安顺市社科联)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