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义 1982年,端午刚过,高考的时间就近了。广播里李谷一的歌天天放,我们也听不够,“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 那时,我们觉得真是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毕竟是新时代,改革开放之初,感觉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幸福的日子在等待着我们。 高中毕业的我准备参加高考,安顺一中办学历史悠久,学校管理严格,学生以进安顺一中为荣。 教室里有很多学霸,每天从凌晨4点钟开始起床,在教室里点蜡烛读书,那是寄宿生,来自修文、开阳、息烽的学生比较多,走读生就没有这样的动力了。一个来自息烽的农村同学,在家乡的学校基本没有学过外语,每天凌晨4点起来苦读,高考拿了60多分,堪称神人。 学校的管理很严,主要是校长黄孙焕是一个出奇得认真的人,哪怕是天气炎热的三伏天,学生的风纪扣也要求扣得严严实实,他自己也是这样。同学之间,大家都叫他“老气候”,无论天气再热,从来看不见他的衣领风纪扣是打开的。 记得我一次中午觉睡过了头,爬起来慌里慌张往学校跑,到学校门口才知道还穿着拖鞋,回去换已经来不及,于是就往学校里冲。冤家路窄,老校长黄孙焕远远走来,情急之下,便爬上一棵树,停在桠枝上。 自己以为,等校长走了,再下树来到教室去,可是,老校长也故意不知有人在树上,便停下来不走,一边还自言自语,看你往哪里逃。 可怜我只好下来认错,回家换了鞋才回到学校。 我的班主任、数学老师刘德仁,高考快来了,他教我们简单的微积分,那已经是大学的内容,特别是用来求极限值很简单,我们担心改卷的老师不懂,不敢用。刘老师就说,放心用,不会错。刘德仁当时是安顺一中数学金牌老师,四川人,据说是刘文彩后代。 英语老师黄泽惠,那时40多岁,真是仪态超卓,气质文雅,学问不错,口才又很好。学生们传她本来是在外交部的,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才到一中教书,我们有这样的英语老师,真是三生有幸。有男同学私下就说,今后找老婆就要找黄老师这样的,我们就说他异想天开。 可惜我是中途转学而来,英语基础很是糟糕,基本上,黄老师是用英语授课,大部分我却听不懂,只是把她每天抄给我们的那些励志的英语金句抄得工工整整,到了高考竟然有了整整一大本。她的儿子与我同班,大概她不怎么管得住儿子,在批评我们之余,不忘挖苦他不听话的儿子几下。孟子说易子而教,信然。 学校让每一个学生在高考期间应保证每天的体育锻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体力和脑力的竞争中吃得消。课间操期间,很多学生为了抓紧那点有限的时间,偷偷在教室里抓紧一点时间学习。 我便有样学样,有一天课间操,高大的体育老师就查进教室。那天,他大有收获,一下子抓了七八个,一进门就大呼,手指点着学生,你!你!你!到操场去,这些同学连同我像是他的俘虏,一个个低着头,像做了什么错事,一个个鱼贯而出。 于是,我们这些“俘虏”就在台上排成一排做操,面对下面上千人,害羞得脸都红了,几个女生羞得满脸通红,觉得丢人丢大了,看上去快要哭起来。 临近高考,学校隔几天就集中整训,好像要立即上战场打仗一样,在老槐树下,老师演讲提劲,学生们暗自摩拳擦掌,现在想来还历历在目。 那时候是激情燃烧,很快的日子就过去了,记得1982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我们来说是先考上之乐而乐,后考上之忧而忧,今天我已经记不得是怎么写的,反正写不好,因为那时读书不多,知识量不够,平时都做题去了。只记得,考完后,我和两个同学到京剧团电影院看了第一部引起轰动的武侠片——《少林寺》。 我常常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真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年代,年轻人有很多机会,或者说,大家机会还能平等,什么官二代、富二代,没有这样的概念,所以,当时每时每地都可看到努力读书上进的青年人,真是八十年代新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