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倩茜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旨在帮助居住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区位重要、自然条件恶劣区域的农村人口,以及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与运行成本过高区域的贫困人口集中搬迁到更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手段、措施,帮助他们“搬得出、放心入住、安心发展”。从2011年至今,我市大力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部分安置点的搬迁户已顺利入住,实施效果初显。 据介绍,今年以来,我市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涉及全市6县(区),安置点共9个,计划搬迁2874户、120000人,项目总投资29189.33万元。截止9月底,资金到位20326万元,9个安置点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7307万元,完成计划投资率93.5%。 连日来,记者相继走访了镇宁自治县各主要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了解我市2013年度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各相关项目推进情况。 10月27日,记者在镇宁自治县石材物流园安置点看到,所有在建安置房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并有2栋安置房结束了外墙粉刷工作。 11月1日,记者在镇宁自治县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安置点看到,在建安置房已封顶,内饰装修基本结束,目前正在推进路面平整、硬化工作。 当年在家打工 当年实现小康 按照镇宁自治县2012-2020年度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总体规划,依托产业园区发展及小城镇建设,共规划建设16个安置点,有3个安置点规划在产业园区。其中红星物流产业园安置点计划2014年度实施,搬迁安置200户、800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安置点计划2013、2014年度实施,搬迁安置946户、4179人;石材物流园安置点计划2013年度实施,搬迁安置300户、1320人。 “政府给我们提供厂房,水路、电路都是通的,进园区的路也是修好的,我们当然愿意回来。”来自镇宁自治县丁旗镇的廖兴文回乡两年多了,租用政府在镇宁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建的厂房开办企业。“我回来创业,也是想着多和家里人相处,这样我不仅可以好好赚钱,也能照顾好他们。现在我也在积极申请,希望能住进国家建的扶贫生态移民房,一家在这里团团圆圆就好了。”谈到家里人时,廖兴文脸上的表情坦然了许多。 回到家乡后,廖兴文立即采购了加工水晶灯饰球所需的加工机器设备,开始了他在家创业的生涯。回来当年,依靠供应给以前的浙江客户,他们两口子不仅在家实现了就业,而且每个月均纯收入在一万元以上,年均纯收入12万元,远远超过了国家提出农村人口的小康标准。 据镇宁返乡农民工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止目前,已投入2000余万元进行园区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有80余家企业先后在园区注册,其中,53家已开工。 近几年来,镇宁在产业化、城镇化上大做文章,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不少企业纷纷入驻园区,其中,顺立达纺织、汇景纸业等已顺利开工。 如今,很多农民在园区实现了就业,当年创业当年小康的事例正一个接着一个精彩上演。 搬迁不怕失业 “产业工人”渐多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是将原材料、人才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最好载体,把打造扶贫生态移民与我县打造产业化、城镇化思路相结合,可迅速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就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与镇宁自治县发展如何“挂钩”,该县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施文猛如是说。“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沿海等地引进了顺立达纺织、晨春集团、汇景纸业等大型公司落地工业园区,预计可解决5860人的就业问题。” 施文猛说:“只有先解决产业工人住房问题,他们才能长期在这里生根发芽。” “结合企业需要,我们组织了针对入驻企业的技能培训,经过分门别类的培训,已有很多农民被培养成‘产业工人’,走上了就业岗位。”据介绍,通过整合人社局、农业局、职业技术学校等的培训项目专项经费,该县对有需求的农民、返乡农民工进行了为期5天到30天不等的分期分类培训。 据顺立达纺织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提供的培训分为现场培训与外送培训两种,人均培训费用在3000元以上。通过现场讲解,培训基础要理,再通过外送实操培训,帮助受训人掌握操作技巧。通过一系列的培训,现在该公司有95%以上工人来自安顺本地农民。 “来厂里工作以后,在知道我家住得远,单位还主动帮我申请扶贫生态移民安置房名额。”吴梅是大山乡雷家湾村人,通过政府培训顺利成为汇景纸业的生产包装工人,如今29岁的她每个月收入在1800元上下。“要是到时候住上了工厂旁的安置房,家里的老人家生活也会方便很多。” 除此之外,为了帮助搬迁过来的安置户更好地适应新家生活,当地政府还组织了一系列易学易懂的生活培训班,针对一些日常使用的生活设施进行了使用介绍,做好服务后勤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