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开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必先强教。在上世纪职业教育几经波折,进入本世纪,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缓解我国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的关键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就现阶段而言,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职业发展差距太大。上世纪九十年代,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好,公办职校经历过一时的辉煌。自九十年代末,受高校扩招的影响,职校面临前所未有的招生困难,出现了大滑坡甚至生存的危机。《纲要》第六章职业教育篇中首先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明确了在今后一段时期,总体上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构性目标;在“大力发展”的内涵上,《纲要》与时俱进地把发展重点转到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的核心目标上来。 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资源投入严重不足,资源浪费严重和国家规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许多政策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职业教育办学成本一般是同等规模的普通高中的几倍,硬件设施要求较高,但财政实际投入却远低于普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办学条件改善步伐缓慢。就贵州多数职业院校特别是贵州农村职业学校实验器材、实训设备配备率低,与如今市场需求差距很大,受资金和场地限制,职校也没有实力建设实训基地。职业教育投入政策落实不力,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纲要》中明确指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从而为教育提供了经费保障。 师资的配备及地位 师资力量薄弱,师资整体素质与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的要求差距较大,成为影响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一是专任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学历达标不够。二是“双师型”教师缺乏,比例偏低。以普定县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全校教职工56人,而 “双师型”教师不到8人。几乎全体教师是义务教育转行的,导致文化课教师不熟悉职校教材,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训经验。同时,非专业教师比例偏高,占到全校教职工的2/3以上。由于缺乏“双师型”教师,学生技能培训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三是教师招聘困难,由于职校教师福利待遇普遍偏低,绝大部分教师认为教书无成就感等的困境,不仅无法吸引外来优秀教师,甚至造成了部分有能力的骨干教师外流。目前市场前景看好的专业学科教师比较缺乏,普通师范生又难以胜任。同时,学校部分超编教师却分流不出去,新开专业急需教师,又因编制限制引不进来。四是教师培训机制滞后。职业技术升级日新月异,专业教师知识急需更新。但由于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培训难以制度化,导致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专业技能的提高、综合素质的优化受到很大影响,不能适应市场要求。这也是造成师资力量薄弱的一个重要因素。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针对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规模急剧扩张的现状,《纲要》十分注重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关注“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发展夯实资源保障基础。调整和优化结构,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服务能力,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 生源方面 生源问题不容忽视,为何技工人才缺口之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校生源不足。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给人们留下一个深刻印象是学校招生难。特别是基础薄弱、地点偏远的农村职校不仅招生困难,新生入学后也流失严重。一边是就业市场的火爆,一边是职校招生的冷清。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校的非常少。加之近年民办职校受国家政策的扶持而发展较快,而民办职校的投资者更多的是按市场规律而不是教育规律来办学。部分民办职校甚至利用虚假宣传,“中介”进行有偿招生、贿赂招生等手段与优质职校争抢生源,给中职招生带来了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加剧了招生的困难。同时,学生基本功更是令人担忧,绝大一部分工科学生初中乃至小学的基础知识均不具备。 观念和认识问题是影响职业教育的根本原因,落后观念的影响,中职招生采取报读制后,重视普通学历教育、鄙薄职业技能教育的观念主宰着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许多学生家长普遍认为要么初中毕业去打工早挣钱,要么省吃俭用送子女读普高考大学。正是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技能教育受到严重忽视。为了吸纳学生进入职校学习,学校应当结合当地实际,办出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专业。 完善务工人员的就业准入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实施不力影响职业教育普及,一方面,虽然《职业教育法》都明确规定,“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先培训,后就业。”然而,这些政策和行政法规绝大部分都比较抽象,缺乏操作性、。另一方面,目前推行就业准入制度还局限在部分技术工种的范围内,缺少一部涵盖全部职业,具有可操作性的就业准入法规作为其支撑。因此,执法力度和范围远远不够,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推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唯学历倾向、招聘未经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低素质劳动力现象很普遍,是否经过培训、是否接受过正规的职业教育学习无任何区别。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大量招收初中生进厂务工,这不仅占用了职校和培训机构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也为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刚要》指出,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努力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我国的职业教育就目前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制约了我国现行经济发展的步伐。《纲要》中针对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了解决的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职能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不折不扣地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