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李隽 通讯员 何淼 罗飞 最远、最穷是关岭自治县普利乡马马崖村长期以来的代名词。近年来,该村党支部在自身建设的同时,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牢牢把握产业扶贫“八要素”,集中力量攻克“三率一度”,强支部、强公正、强产业,使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让脱贫攻坚迈上了新台阶。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马马崖村全力聚焦党支部后备干部储备工作,将致富能人,退伍军人,懂农业、善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等纳入支部后备干部库进行管理,在村干部选配上始终坚持本土人才为主,将本村在家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吸纳为文书,解决村干部文化水平低、办公自动化能力弱等问题。村党支部书记带头领办合作社,发展200余头“关岭牛”养殖,带动本村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饲草、养牛、到合作社务工等,村“两委”干部集中精力发展好村社合一专业合作社,全村产业实现“零突破”。目前,马马崖村村干部是普利乡文化水平最高、工作配合最好、平均年龄最小的“三最”村干部队伍。 “精”“准”“实”是提高“三率一度”的关键所在,马马崖村切实将贫困户识别工作由干部“唱独角戏”转变为干群“大合唱”。通过群众会、评议会等保障贫困户识别精准性,针对群众有歧义的逐一核查,严把“入口关”,把真正贫困的人口找出来,脱贫的人口退出去,建立干群相互监督机制,由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坚持“不怕得罪人”、“不优亲厚友”“不暗箱操作”。同时,以国家的大政方针为指引,在摸村情、查民意的基础上,真正把识别权交给村民,让村民按照自己的“标准”选出谁是穷人、谁不能是穷人。经过排查,清退7户,重新识别户5户,100余场群众会、评议会开到群众心坎上,群众纷纷为村“两委”的公平、公正点赞。 解决群众长期性收益是扶贫工作的关键所在,马马崖村以“三变”改革为总抓手,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建在合作社上,瞄准市场选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村“两委”干部渐渐由“门外汉”变身“土专家”,由村干部变身“销售员”。去年8月至今,共组织群众种植皇竹草2500亩,脐橙300亩,丑柑165亩,黄瓜、西瓜、百香果、辣椒等短产业共实施120余亩。此外,马马崖村结合村民传统养殖习惯,积极推广“五户联保”养牛模式和支持群众发展“短平快”养猪产业,目前全村共35户农户加入“五户联保”,养牛117头;在扶贫资金的支持下,94户贫困户每户养猪2头,且全部出栏实现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