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薇 “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如约而至,吹绿了烟雨江南,吹绿了大漠沙洲,也吹绿了这个位于祖国西南部、深受屯堡文化浸润滋养的传统村落——普定县马官镇下坝屯。 人们对村庄的认识,大抵是朝起下田劳作,暮色苍茫晚归,与邻居聚在一起闲话家常,闲情野趣所在多有,日子大抵就这样过了。造访过许多村庄,档期村民们确实过着这种田园生活,而下坝屯村民的生活,仿佛加了玫瑰花瓣的清水,妩媚迷人浪漫唯美,在春日里尤其令人沉醉。 下坝屯的村民喜爱制作面条。这种家庭副业对他们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可亲可近的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把灵感注入面团,直至成为面条,诠释了勤劳致富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也在默默传承勤劳致富这一传统美德。 下坝屯这一带,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有做烙粑的习俗。烙粑也叫清明粑,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小吃。它的制作过程有些繁琐,却年年让人乐此不疲。制作烙粑,必须有一味食材——粑粑花。如果不加粑粑花,就不能叫烙粑。粑粑花是一种开黄花的野菜,“身姿”曼妙,味道清香。到田间采摘一篮粑粑花,摘拣洗净后,放入清水煮熟,再用煮粑粑花的水和粑粑花和面。和好面后,就可以包烙粑了。馅的选择因人而异,有包肉沫的,有包糖的,有包咸菜的…… 但要说烙粑最经典的味道,绝对少不了它——血豆腐、腊肉、香椿、蒜苗融合在一起炒。包好烙粑,烙熟,咬上一口,闭上眼细细品味。烙粑是儿时记忆中温暖珍贵的美食,也是长期以来必不可少的佳肴。不仅如此,如此精致美味的小吃,应当有资格在屯堡饮食文化体系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倘若屯堡饮食文化没有烙粑的身影,将是一种缺憾。它的经典、它的味道,不是街边随处可见的清明粑可以替代的,街边的清明粑是形似而神不是。 春风,吹绿了粑粑花,烙粑,愿你走进屯堡饮食文化的篇章。 提到屯堡文化,不由得想到的,应是地戏和花灯。没错,在下坝,怎少得了地戏和花灯?地戏和花灯作为屯堡文化的重要元素,在下坝屯被演绎得极其精彩。 表演地戏之时,一般由演职人员穿上特定服装、戴上特定面具。平时很难见到练习地戏,也很少有人表演地戏。地戏,往往在春节或举行文艺活动时登场。地戏表演者穿上服装,戴上面具,就能开启一场浑然天成的演出。雄浑悠扬的唱腔、威武矫健的步法,他们拥有与生俱来的表演天赋,仿佛表演才能从娘胎里带来。说好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呢?这大概是个难解的谜,地戏,也因此多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许多观众没能亲眼见到“十年功”,却总是被这“一分钟”真真切切地惊艳到了。 花灯,与地戏截然不同。不管是柳枝随风飘荡的二月天、晚风吹拂的夏天,还是夜凉如水的秋夜,抑或是严寒相伴的冬季,在下坝屯,随处可见花灯的身影。花灯爱好者们常常在“月上柳梢头”时,“人约黄昏后”。看,花灯表演开始了,她们拿在手中的扇子随着舞步忽高忽低地摆动,古朴的花灯,是用二胡声来和的。按常理来说,一个完整的花灯队,少不了一位擅长拉二胡的成员。举目乡间,其实不乏许多来自基层、出于乡土的民间艺术家。 过年时,下坝的花灯表演就到了。舞台上,春风吹拂演职人员的衣襟,那情景,甚是曼妙…… 下坝屯,一个弥漫文化气息的传统村落。站在村头仰望,能联想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韵飘渺,登临俯瞰却又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此妙地,坐落于下坝屯后山山顶的一座寺庙。每到过年,便成了方圆十里的游览胜地,倘若没有爬过下坝屯,会深感遗憾。 春日里来爬下坝屯,可知确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绝无半句虚言。登下坝屯的路,从坡脚到坡顶,都是古道,而不是人工雕琢铺上去的台阶,这让下坝屯保留了几分古香古色的韵味。在人造台阶风靡的今天,这更显得难能可贵。既是古道,自然不会十分平整,而是高低起伏,走起来别有一番滋味。爬累了,可到路旁的林间停下脚步,驻足欣赏美景。放眼看去,下坝屯山间的一切,宛如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叶子的各种形状令人目不暇接,藤蔓错落交织在一起,优雅的倒垂着,这一山的绿,青翠欲滴。 经过一趟艰辛的跋涉,终于爬到山顶。疲惫已然被成就感取代,气喘吁吁很快荡然无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后,便开始下山。一路上,男女老少对下坝屯的赞誉,油然而生。 在那春风吹绿的地方,或许有人“夜月一帘幽梦”,下坝屯,愿你年年皆有“春风十里柔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