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霞 屯堡文化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屯堡文化村寨整体的环境风貌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作用。 笔者结合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从树立保护意识、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技术支持三个方面来对屯堡村寨建筑的特色和保护作一个初步探讨。 一、屯堡村寨建筑的特点 屯堡是石头的世界,造物主赋予屯堡人奇巧与灵性,他们用生命的智慧,把大自然无私馈赠的一块块顽石,堆砌成温馨的家园,建造成艺术的殿堂。在房屋平面布局上,屯堡民居强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屋面覆盖的石板讲究美学的几何结构,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平稳和谐、包容宽纳的审美观念。其住房分配既讲究实用性又充分体现内外、长幼、主宾的儒家纲常伦理,从而制约和维系着家庭和社会的人际关系。经查阅资料,贵州屯堡村寨的建筑风格非常一致,即以石材为主,木材为辅。总体特点主要有四点: 一是建筑风格保留江南水乡的特点。石板路的一侧是起伏的石围墙、石屋、古石桥,还有绵延向前的小河,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再现。民居沿袭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的特点,结合特定环境的需要而加以改进成全封闭式的格局。由正房、厢房、围墙连成一门一户的庭院,中间为堂屋,堂屋正中设有神龛,供奉“天地君亲师位”及较繁杂的诸多神灵。天井一般较小,为方形或横长方形,但不可呈竖长方形。天井两侧厢房一般为两层,底层为猪舍、厕所及深掘为牛厩,上层住人或为仓储。左厢房一般要略高出于右厢房,这是受汉文化风水观念的影响所致。民居是典型石木结构,内部结构为穿斗式,外围石墙起围护作用,故墙倒房不倒,犀面盖以石板,为经过加工成较规整的方形或为自然形状,一般称之为石板房。但在各种式样的独立庭院中,天井不仅是家庭活动的场地,更是防止进犯敌人纵火的措施。正房是屯堡民居中的主体建筑,是敬神、祭祖、会客、起居的主要场所,分三间、五间、七间不等。和江南风俗一样,讲究礼数方规的屯堡人很看重破土动工、立柱上梁、盖瓦装修的日子。万事俱备之后,要请风水先生来推算选出黄道吉日为动工之日。 二是军事防御的特点。屯堡人的建筑观念,把防卫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屯军的建筑不仅有居住功能,并且还有重要的军用功能,屯堡建筑的布局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功能,民居都是户靠户地紧挨着,狭长的街巷不但纵横交错,而且在巷子的两端大多做有圆形的用来御敌的门。这样,每条街巷既能单独防御又可联合御敌。建筑单体方面,所有的城墙、建筑外墙都使用坚固实用的条石,外墙开窗都很小、很高,四周均分布着不等的枪眼。 三是石材运用的特点。岩石以沉积岩为主,其石材薄厚多样,硬度适中。屯堡人选择石为主要建筑材料,那是为生存而作出的明智决定。仅从明到清,大大小小的“焚烧屯堡”事件就不下数十起。如此环境,选择坚固而又阻燃的石头来建房,不能不认为是屯堡人生存智慧的一种选择。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了江南建筑文化,石板四合院取代了江南的青砖四合院,特别是“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这一段精辟的民间顺口溜道出了屯堡村寨的石头魅力。在屯堡寨中,看到的是石头,手摸到是石头,脚下踩的仍然是石头。 四是建筑雕刻装饰精美。屯堡民居极重视屋饰,追求精美,并借汉字以寓意,在柱础、进院门楼窗户等重点部和醒目的构件雕以装饰,特别在垂花楼的额枋、垂花柱月梁极为精致。这也是屯堡人延续江南遗风注重审美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在基石、门窗、柱枋、屋面等建筑体上雕镌,不仅美化了住居,也从图案使用上寄寓了对生活的企望以及伦理教化的需要。特别是民居的门头雕刻最为繁复,花窗、花板、花柱等,每个部件都饰以不同的图案,突出了江南汉族移民建筑的特征。屯堡人对住房的基石、门窗、柱子、屋面等进行雕刻美化,基石部分主要是石柱陀、石窗、石凳、石屋基、石栏板、石卡子花、石水漏、石门、石挑、石枋等。在这些石头部件上雕刻着福寿双全 平安如意、双狮戏球等各种组合图案,或海棠、如意、鱼、龙、蛙等单个图案。在门窗、柱子门楼、垂花门、垂柱、风窗、撑拱、隔扇门、裙板、月梁、驼峰、卡子花等个体构件上,工匠们用雕花镂空的技艺,饰以人物、花草、鸟兽等图案,或丹凤朝阳、吉祥如意、开门见喜等象征吉祥富贵的组合图案。或施以玲珑剔透的圆透雕,或施以凹凸迭起的深浮雕,或施以深浅有度的浅浮雕,或施以线条流畅的阴线雕,以满足屯堡人祈求家业兴旺、富贵长寿的心理需要,赋予石头建筑以活的灵魂,谱写出一曲曲雕刻在石头上的古歌,就连屋顶都是用方石板拼盖成菱形图案的白果花。这些江南手工艺人也是大批到贵州定居的,特别是木匠、石匠、砖瓦匠等,他们的技术在屯堡建筑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应用。 二、屯堡文化村寨建筑特色在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保护制度不健全,保护技术薄弱是屯堡文化村寨建筑特色在保护和建设中存在的最关键性问题。 目前贵州省几乎没有屯堡文化村寨建筑保护的地方性相关法规,仍过多依赖于行政管理,过多依赖于“人治”而不是“法制”。村寨建筑保护完全由政府部门运作,缺乏相应的规划和法律保障。对屯堡文化村寨的建筑特色,政府部门虽然作了保护规划,但却没有制定进一步的详细规划和远期的发展规划,加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本身涉及问题的复杂性,造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法规的执行存在相当的弹性与出入。并且屯堡文化村寨建筑保护理论研究的滞后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这是贵州省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到保护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贯彻执行,十分具体的实际工作中难以按照原有风貌付诸实施。 三、屯堡文化村寨建筑特色方面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要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整理屯堡特色内涵,包括屯堡的历史沿革、各种历史文化遗存的现状、地方风物风俗、名人典故、特色小吃、地方戏剧等,坚持整体性、可持续性和可识别性的原则,有效地采取措施,保护和发展好屯堡文化遗产。 (一)加强宣传教育,树立保护意识。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屯堡文化村寨反映的历史文化脉络;二是开展有关历史文化和遗产保护的讲座,转变一些人对屯堡文化的误解,改盲目拆旧建新为服从规划综合整治;三是举办针对居民和游客的有关历史文化和遗产保护的展览。向游客展示历史遗存的原物、历史信息的真实载体和资料图片等,引起游客的共鸣和兴趣,树立保护意识。 (二)提供制度保障。世界各国保护实践证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获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护制度的完善。传统文化村寨的保护法规需要完善,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屯堡文化村寨保护制度,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是保护的核心所在。通过以全国性的历史文化名镇(村)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保护经验,与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相配合,形成完整的历史文化村寨保护的法律框架。其次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补充修订屯堡文化村寨保护政策与法规,有计划地进行持续整治。同时要严格执行屯堡文化村寨保护法规,对破坏历史建筑及环境者依法处置。 (三)加强技术支持。一是采取措施保持原貌做好完整的记录工作。在施工前拍摄完整的照片和录像作为修缮时的依据和研究资料,在拆除时按照顺序从上到下,分步实施拆除。同时对拆除的木杆件和瓦件等逐件登记编号、归类和挑选。二是尽量使用原有构件,为了避免发生古建筑维修后面貌一新,好事办坏,失去原有建筑风貌错误的出现,要严格按照文物法的要求,尽最大的可能保护好、利用好原有构件,对于需要更换的构件,严格按照损坏构件的形式、尺寸、材质进行复制,木构件复制时充分利用损坏的构件进行改制,不足部分使用新料。表面要断白做旧处理,为了防止新的构件与原保留的构件形成强烈的反差,在施工时应采用断白做旧工艺,给人以色泽浑厚,苍老整洁的感觉。三是在屯堡村寨的修复过程中,尽可能使用传统的材料,表达与古旧建筑和谐的共存关系。这些材料在屯堡村寨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屋顶材料、墙面材料、地面材料。 总之,屯堡文化村寨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艰难而又繁复,要多学习国内外相关的先进保护理论,借鉴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成熟的实践经验,在城镇化和旅游大力发展的高潮中,探索出一条适合屯堡文化村镇的保护和发展的道路。 (作者单位: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科宣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