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守正创新
努力推动屯堡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范成荣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古老而神奇的黔中大地,诞生了诸多的文化瑰宝,其中屯堡文化是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是随着明代贵州建省与生俱来的文化血脉,蕴含着“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文化价值。
新时代,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重新认识屯堡文化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必须深入挖掘、传承发扬屯堡文化,努力实现屯堡文化的创新发展,不断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屯堡文化传承保护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屯堡文化是贵州独具特色的活态地域文化,安顺是屯堡文化集中地,被誉为“中国屯堡文化之乡”,这座气象万千之城,承载了明初调北征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沧桑巨变中,沉淀出厚重的人文气质。
(一)屯堡文化是鲜明的文化底色。600年前,大明王朝屯田戍边,屯军大规模组织修建卫所城池,并在周边设立屯堡,构建了屯堡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空间。在历史长河中衍生发展成屯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迁徙环境下传承发展的贵州范本,以文化的浸润,推进了贵州建省和民族融合。
(二)屯堡文化是鲜活的历史印记。屯堡人至今未改其征南入黔时的服饰、语言、风俗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始终以中原、江淮文化为主导。屯堡人把爱国爱乡爱家的情怀写进了家谱、跳进了地戏、留在了家训、融入了仪式,为全世界解读和认识贵州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促进民族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重要的启示,屯堡文化就是一本生动的“活教材”。
(三)屯堡文化是鲜有的研究资源。与中华文化同根同源的屯堡文化在贵州山地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里扎根、生长和演化,形成了“世界唯一”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既是历史的遗存,也是时光的馈赠,更是鲜有的研究资源,成为明朝在当代的历史文化宝库。
(四)屯堡文化是鲜亮的旅游名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屯堡文化,从空间上看,既有云贵万重山的厚重底蕴,又有江南千条水的飘逸魅力;从时间上看,既是600年前大明王朝开疆拓土的漫漫征程,又是几百年来戍边屯民耕读守望的文化史诗;从内涵上看,既让人们收获“读万卷书”的精彩,又让人们品味“行万里路”的风物。江淮古韵、大明遗风,这里是每个旅游者的“诗和远方”。
二、充分认清形势,强化屯堡文化传承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屯堡文化是贵州省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是多彩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明代历史的“活化石”。从目前情况看,屯堡文化发掘研究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研究深度广度不够。从研究课题看,更多集中于语言、服饰、建筑等外显特征方面,研究成果系统性不够,对屯堡文化演变的过程,及其与中原、江南文化的关联性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对屯堡文化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挖掘不够,特别是对安顺城区与屯堡文化的历史关联研究不深入。从研究方向看,在屯堡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缺乏理论支撑。例如,对赋能一流旅游城市建设等现实重大课题研究少,对如何用好屯堡文化元素提升城市文化品味、丰富城市人文内涵、提升城市吸引力等方面研究成果不多。
二是保护传承形势严峻。从文化生态方面看,随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交通格局等快速变化,对屯堡文化活态传承发展形成较大冲击。比如,一些屯堡民俗和仪式正在消失,穿屯堡服饰、说屯堡语言的青少年人群减少,屯堡“酒拳”、屯堡山歌等浓郁的人文风情正在淡化;从工艺传承方面看,屯堡民居建造、屯银、刺绣、木雕等传统手工艺传承后继乏人,年轻群体传承人数量偏少,接班人的培养工作非常迫切;从村落保护方面看,一些屯堡居民搬离传统住房,在新址建造新房,放弃了传统的建筑样式,加上一些屯堡建筑长期无人居住,保存状况较差。
三是文化品牌知名度不高。长期以来,文化品牌推广的成效不明显,除了安顺人之外,外界知晓率不高,缺乏类似“大理四绝”(风花雪月: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鲜明IP;文化旅游还停留在看服饰、看房子等方面,文化演艺的沉浸式体验不足,研学产品开发滞后,“大明古风、江南余韵”的特色呈现不生动,看点不多;宣传推介创新不够,形式和内容难以引起共鸣、激发游客兴趣。
三、扛起历史担当,在传承发掘弘扬屯堡文化上真抓实干、创新有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屯堡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重任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扛起历史担当,做好屯堡文化的挖掘,讲好屯堡文化的故事,让屯堡文化蕴含的精神价值为更多人所知晓,绽放新的时代光彩,努力为“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贡献安顺智慧,展现安顺生动实践。
一要深化文化挖掘和研究阐释。要突出时代价值,深入提炼屯堡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内涵,探究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和发展形态,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文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突出研用结合,注重现实应用领域,围绕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回应好屯堡文化是什么、有什么、转化利用怎么做的问题,增强研究的系统性,提升对目标定位、路径方法等方面的针对性、指导性。
二要大力提升保护传承水平。将屯堡文化的自然理念与城乡发展相融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看得见、摸得着、能回忆、能讲述的文化记忆;保护好传统技艺,加强屯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珍视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和创新基因,激励传统技艺代代相传、薪火不断;坚持创新发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连接,守正创新,满足新的消费需求,开发“年轻态”和“时尚化”的文创产品,实现造福人民生活和文化传承发展的共同繁荣,推进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要全面擦亮文化品牌。要结合屯堡文化特色,聚焦年轻化、时尚化的发展趋势,生动提炼主打的文化IP,统一推广,持续发力,擦亮屯堡文化品牌,增强市场吸引力,充分挖掘“安顺八景(内八景、外八景)”文化,打破城乡空间局限,促进景城融合;要讲好屯堡故事,深入挖掘徐霞客过屯堡等名人故事,讲好街区掌故,轶闻故事等,把一物一景的故事讲好,增强神秘感、厚重感、兴味感、浪漫感等,增强文化旅游趣味性,形成导游能讲,干部会讲、市民愿讲的文化氛围;要创新宣传,借助《大明长风》电视剧拍摄,用好新媒体,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营造浓郁的“大明古风、江南风情”,提高流量和“点击率”,提高屯堡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掘好,研究好,运用好屯堡文化,就是抓住了文化旅游的法宝。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大明屯堡》《屯堡·家国六百年》等演艺节目的文化挖掘、品质提升与演艺产品的营销推广、流量策略等作为系统工作来抓,为文旅融合打造新的增长点;要从抬亭子,放河灯,跳地戏等文化元素中策划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品牌活动,形成新的消费点,让游客感受不同的人文风情,真正从历史文化的维度体验360度的人生;要用好屯堡村落的好山好水和文化元素,打好“乡愁牌”“休闲牌”“避暑牌”,发展具有屯堡特色的高端民宿,开发“军帐宴”等屯堡美食菜系,拓展研学旅游项目等,持续推动屯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奋力擦亮“屯堡文化”这张文化名片,为安顺建设一流旅游城市提供重要文化支撑。
(作者系安顺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