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贤
仲秋时节,沿着贯城河河岸行走,雨后的太阳格外耀眼火辣,照在人身上有一种闷热的感觉,虽已入秋,但仍属末伏时期,夏热并未完全退走,“秋老虎”还在,这在夏无酷暑的安顺还是不多见的,这该是温室效应气候变暖的表现吧。然而随着河风徐徐吹来,热浪减轻了许多。贯城河是安顺人民的母亲河,经过改造修饰已是面目一新,今非昔比,随处可圈可点,值得一书。
安顺贯城河源于城东北和城西南,主要源于城东北,未修虹山湖时城东北的东门河从和绍寨(即火烧寨)注水,众水汇流成河由东水关入城进入河道,城西南十里的马鞍山白汶河汇众水由西水关进入河床,二源并流为贯城河。东水关就是现在虹山湖的溢洪道口,只是水位提高了许多。而今,原湖坝下的游泳池已改建成一个小平湖,平湖通过涵洞与虹山湖相连,平时湖中之水流经坎坝注入河床,如逢涨水时节,虹山湖泄洪,溢洪道便水帘轻挂与平湖之水共同进入河道。帘虽不甚高但洁净透明,泄洪声如雷鸣,却也壮观。
现今的贯城河与旧河相比,河面宽深了许多,整条河根据不同水域水位的落差建有坝坎,形成多个相对平整的河面供人们观赏和垂钓。
沿东北源头而下便到了化鲤桥,人们常称陷(hàn)马桥又有“项马桥”的。古时,此处河道不宽河水不深,桥为单孔弓背圆桥,河水经常干枯,其因是安顺地处鱼脊地带,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水都从鱼脊滑入两江去了。桥虽不甚宽高但也有一定危险,古人骑马过桥却要十分小心,稍不注意便会掉入河中,因此叫陷马桥。今日的陷马桥高而且宽,但仍不失原貌,只是桥上安有珠式射灯,每逢夜晚珠光明亮为桥增添了新意,画出了别具一格的风采。
从源头到陷马桥水面平直,水流清畅,长约百余米。20世纪50年代末建虹山湖,安顺的游泳比赛就是在这里举行的,记得当时河面没有现在这样宽阔,但水如明镜清澈透明,运动员在水中拼搏向前,两岸观众如织,欢声助威声此起彼伏,给安顺人民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水流平缓地来到安顺市一中门前。安顺市一中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现在是省级示范性高中。一九四九年前为省立四中,与贵阳一中等齐名,后名为安中,1957年安顺兴办二中故名为安顺一中。“勿忘国耻”的爱国主义是她的魂,“爱国传统树人,优美环境育才”是她的特色,有400多年树龄的古槐是她光荣历史的见证。在这个摇篮里哺育出了不少莘莘学子,他们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为新中国的发展繁荣富强作出了贡献。安顺市一中校似花园,值得一观。
一中门前河岸呈弧形,左高右低,水满时右岸河水与岸持平,行走于岸道,人与水显得更加亲近,水势平缓,水色碧绿。时有垂钓者手持鱼竿,凝视水面,静观鱼标,坐等鱼儿咬钩。河在城中,沿河钓鱼,这在城市中不是十分常见的,这是古城安顺特具的魅力吧。
河水穿过一中门前的崇文桥(即抄纸桥)便到了“河和合”桥,这是安顺贯城河的一大亮点,这个地方原来叫“李家花园”,虽叫花园,其实是没有花的。当时此处有一平板桥,桥下圆孔桥洞上刻有“河和合”三个字,现经过改建后分别由面向东北、西、南的三座大圆孔桥组成,小圆孔桥分别寄身于每两座大圆孔桥之间,大小六孔,流水相通,“河和合”三字分别刻在每个小圆孔桥上的上端,西南“白汶河”汇聚之水经西水关、“普济桥(头桥)”“奋武桥(双桥)”、四官桥与来自城东北之水在此交汇南下。“河和合”三个字可能起意为两河之水平和合流,不起风浪,预示安顺人民和顺平安吧。桥上建有六角凉亭,亭分两层,由六根红圆木支撑,古木作窗,琉璃瓦作盖,装饰虽谈不上雕龙画凤却也古色古香华丽美妙。每逢夜晚各色彩灯交替闪烁,熠熠生辉,人们时常前往观赏,逢年过节尤甚。白日里亭内坐凳常常客满,有聊国事家事的,有读书看报的,有拉二胡弹琴的,有一展歌喉清唱的……更为有趣的是来自屯堡之乡的男女歌手们经常在亭边的空地上围成一圈席地而坐放声对歌。清脆的歌声情深意长,充满爱意的对歌吸引了大量人群围观静听,时不时发出赞美的嬉笑声。
从亭下来往北不足十米,沿平缓台阶拾级而上就到了若飞广场,这里原是居民住区,拆迁后建为广场。王若飞烈士的故居就在北街,毗邻广场,为纪念英灵,便将北处命名为若飞广场。广场主席台右侧安有大屏幕电视,每天不间断地播发各类新闻。主席台对面建有“双拥”高塔,圆形塔座上书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八个大字,画有古安顺的“钟鼓楼”“城墙”“红军过安顺”“解放安顺”“三线建设者们战天斗地创立大庆式企业——云马厂”的图案,塔四周浇铸有解放军抢险救灾军民鱼水情的铜像,铜像栩栩如生,真实感人。早上和傍晚上百人在此晨练和跳广场舞,有地书爱好者挥毫泼墨书写春秋,还有象棋爱好者在此比试“武功”争当胜利者……
从“河和合”桥南行,水流经过清真寺门前的太平桥、三圆孔的新桥、黄古井旁边的大桥便到了原来的老东门桥,这段水域落差有点大,但也有相对平缓的水面。旧时从安师附小(现在的文庙)经五眼井往右下去,河边有一井叫黄古井,井旁临河有一小平桥,河床较浅,涨水时节河水往往翻桥而过,当时就读于安师附小的不少学生,放学时为抄近路回家,往往从桥上蹚水而过,这是要有一定胆量的。现在此桥已被高大宽阔的圆孔桥所取代。从此往下约百米便是“落虹台”,人们往往称为“落魂台”,此处原来冷冷清清,人烟稀疏,有些阴森恐怖,路过此处有种丧魂落魄的感觉。如今经过改建,水流在此处转了一个大湾,湾中建有一人工岛,岛上栽有树木,以此取代了“落魂台”。河水环岛而流,岸上旧房已全部拆除,而今此处视野开阔,宽敞明亮,再不使人害怕。
河水穿过老东门桥便是碧漾湾,不少人误称为“皮匠湾”,“碧漾湾”是一个美好的写意,形容流水涟漪,微波不惊,绿水荡漾。然而旧时这一河段并非如此,历史上此处河岸高坎,路岸狭窄,住房拥挤,不少人家的住房是吊脚在河中的岸边小阁楼,看上去十分危险,生怕小楼会掉入河中。由于乱排污水、乱丢生活垃圾,此处河道并不干净,谈不上碧波荡漾。如今两岸住房已全部搬走,两岸道路宽阔干净,河面扩宽,河道取直,河中流水轻快碧绿平缓,微风吹过水面起皱,泛起片片鱼鳞,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碧漾湾。
继续前行便到了东岳庙门前的泰和桥,桥高而雄伟,穿过此桥和公路的南门大桥,便进入了长约1.5公里,落差约为三十度的一段河道,河面自北向南从高到低,流水急迫,建有四道堰坎,如逢涨水,水势凶猛流速加快,似有万里奔腾之势,瀑布发出轰隆声响,形成又一独特景观。堰坎之间又有几段相对平缓的水面,是垂钓者理想下钩之处。20世纪50年代,安顺人喜欢来此游泳,胆大者会从支家偏岩跳入河中。此处水深岩偏陡,时有跳水者入水后被偏岩卡住而丧生。那时候提起支家偏岩游泳者往往心生畏惧。
河段右临苗寨汪家山左临龙泉路。汪家山寨经改造已成了商贸之地,寨周边已竖起幢幢高楼,只有寨中的小山仍不失原貌,远远望去郁郁葱葱。龙泉路是新修的,它比河岸高出许多。河面改造变宽后,原在水中的支家偏岩已露现在岸边供人们观赏。
从两源头开始,流经处处景观,最终通过黄果树大街桥洞向南滚滚而去,这就是安顺的十里长河——贯城河。
游贯城河特别值得一书的是河岸景观。从虹山湖源头到黄果树大街南出口,河流均由两岸具有安顺特色的石栏围护,每座石栏刻有不同形状的花草图案,是古代风韵与安顺石刻匠人精湛雕刻技艺的结晶。两岸绿化已初具规模,时有鸟儿寄居鸣啼。虹山湖源头,十六棵圆形大桂花树挺立两岸,阳光下倒影水中,随风微动,护卫着源头之水。两岸空地因地制宜,有的建成花圃,奇花异草,竞相斗妍,使人赏心悦目。较宽阔的地方开辟成健身场所,不少身着对襟布衣拳服脚套灯笼宽裤的拳师们在此练功打拳。两岸道路整洁,较为宽阔,不少地段安有干净的休闲坐椅,供游人坐享清福。夜晚,吊挂的新中式宫灯各放异彩,水面一片闪亮,给人带来一种静谧的享受。
得益于规划设计的精巧,得益于安顺人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安顺的母亲河已是旧貌换新颜,平日里流水潺潺,涨水时急波勇进,向南而下永不回头。
现今的安顺人,健身既在虹山湖畔又在贯城河边,游玩既游虹山湖又游贯城河,这真是生活在古城的安顺人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