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干平 我在猫营中学的岁月住宿过的地方前后共有四处,教师宿舍的变化是学校变化的一个缩影。 猫营中学的起步实质上是从厨房的出现开始的。 快要开学前,为了解决来自偏远村寨学生的午饭问题,学校几位老师在猫营教育视导区和猫营小学领导的建议下,组织建校民工在山上临近坡顶较为平缓的地方挖出一块平地,用带着树皮的树杆和竹席、油毛毡盖了一座简易厨房。几个水口缸、一个简易砖泥大灶,临时学生食堂就成功了。一方面因为龚校长和我没有宿舍;另一方面,团坡山上有很多建筑材料,厨房里的油米酱醋也需要人看管,因此我们两个决定将厨房隔出一小间作为宿舍,两人因此就上了山,这是我在猫营中学的第一个宿舍。 进入冬季,高原的冬天本来就阴雨绵绵,十分寒冷,在没有遮拦的荒山上,冷的感觉就更加强烈了。 而这时,山上第一栋小楼建设接近尾声,按照规划,这将是学校的后勤用房。由于建筑材料十分紧缺,底楼的地坪是三合土的,干的速度很慢。因为住在厨房工棚实在太冷,大家建议我们先搬进去住。 人虽然住进了屋子,但墙壁是潮的,地坪是潮的,走在上面,会留下浅浅的脚印。这是一栋三开间、二层楼的建筑物,因为没有水泥,楼板是木质的,暂时用着教师休息、开会的地方。楼下三间房,总务室一间,前面是办公室、财务窗口;后半间是总务主任宿舍。第二间是保管室。第三间是我和校长的宿舍,我住外间,校长住里间。中间隔堵墙,有门框没有门,住宿条件比工棚好多了。我记得,我们在这里住了约一年,离开时,床脚深深的陷入三合土中,床搬走了,留下四个深深的孔。这是我在猫营中学的第二个宿舍。 上山一年后,第一栋教师宿舍完工,位置仍然在山上,接近山顶,坐东朝西,是一栋平房。因为需要住宿的教师比较多,于是一间房一隔为二,前后各分配给一位教师。我也分到其中一间。房子到是比较像样了,但是因为只有一间,既是办公室也是宿舍,无奈的是没有厨房,平时在屋檐下烧火煮饭,还算凑合,下雨就必须移灶屋里,宿舍于是就睡觉、办公、厨房“三合一”了。 当时,整个紫云除了县城和紧靠电站的火花区区公所所在地有电灯外,县域内其余地区均无电灯,照明全靠煤油灯等。因此,住宿条件是改善了很多,但是照明是马灯,日常用水,还得下到山脚、穿过公路,走过田坎,来到河边取水,然后一步步爬上山。晴天还好,几十步上山路,就是人吃力点而已。一旦下雨,除了河水浑浊外,上山的路泥泞不堪,一不小心人倒水翻,因此节约用水很重要,这不单单是我,大家都如此。就在这里,我结婚、成家,进入成年,这是我在猫营中学的第三个住房。 白驹过隙,岁月如梭,两年后,又一栋教师宿舍兴建完成。这一栋房子也是平房,但是建在山脚,同样坐东朝西,面向公路,却距离公路20米,高出公路二米左右。这一宿舍每户一套即个一通间。前面两间是卧室和餐厅兼起居室,最里面是厨房。我分得一套,因此将家由山上迁至山脚,进入在猫营中学的第四个住房。在教师宿舍发生很大变化的同时,学校教学楼、食堂等已经建成,原来的平房教室已经改造成学生宿舍,家住远处的学生不再需要每天赶路了,猫营中学开始像模像样了。 此时虽然用水还是需要去河边挑,但学校已经有电灯,房子也较前面三个住房好多了,彼时彼地,我们已经十分满足。在这里我们夫妻生活了约四年,孩子在此生活了两年。 1981年,我们由此调往县城工作,从此告别乡镇工作状态,但是,猫营中学一直留在了我们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