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飞,1896年10月11日,生于安顺城中一个小地主家庭。原名王运笙,后改名王若飞。他是黄齐生的外甥。由于家庭原因,1904年黄齐生亲赴安顺,把王若飞接来贵阳在达德学校学习。毕业后,先后当过学徒、店员、文书,1917年到达德学校任教。1918年1月,在黄齐生率领下,赴日本留学。1919年返国,又去欧洲勤工俭学,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1921年12月,与周恩来等人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旅欧支部。1922年6月,经阮爱国(胡志明)介绍加入法国共产党。同年,经中共中央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工作。 1923年,受中共旅欧总支部选派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在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会议。初夏返回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随即受命赴河南,任中共豫陕区党委书记。1926年春调赴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参与领导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1927年4月赴武汉,参加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委员。6月任江苏省委书记、省农委书记等职。11月领导江苏省无锡暴动。1928年春,参与组织江苏如皋、泰兴农民“五一”暴动。同年6月,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六大”结束后,请求留在莫斯科学习,得到批准,进入列宁学院并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参加中国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 李培之,曾用名李培芝,王若飞的夫人。1925年,考入保定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当年秋和王若飞结婚。1950年之后,李培之曾长期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为高等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1994年病逝,享年90岁。 1931年回国,受中共中央派遣,到内蒙古从事革命活动,化名黄敬斋,任中共西北特委书记。10月21日,在包头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镇定自若,秘密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地下斗争,还完成多部著述,并向傅作义提出抗日建议意见。1937年4月,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胜利的影响下,经组织营救,无条件出狱。不久,到达延安,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统战部长、宣传部长等职。1939年,任十八集团军副总参谋长。1941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党务研究室主任。从1944年起,先后三次作为中共代表参加与国民党进行的谈判。1944年,随林伯渠赴西安,后转重庆,与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未获结果。当时,中央还决定,王若飞协助董必武主持南方局工作,继后又决定由王若飞主持国民党统治区工作。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抗战胜利后返回延安,同年8月,陪同毛泽东和周恩来赴重庆,作为中共代表与国民党进行谈判,于10月10日签订了“双十协定”。1945年年底至1946年年初,他又与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作为中共代表与国民党代表举行第三次谈判,于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在此期间,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王若飞与我党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一起,团结爱国民主人士,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进行斗争,通过了政协决议。由于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决议和停战协定,4月8日,王若飞由重庆飞返延安,因飞机失事,与其他“四八”烈士同时遇难,时年50岁。 王若飞二十多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功勋。一如田汉在挽联中所写的:“百炼千锤廿五年,劲枝当日傲霜天。此身端为人民碎,星落黄河惜大贤。”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为党的领导干部树立了一座忠诚干净担当的丰碑,也是今天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一切要为人民打算”成为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激励着后人砥砺奋进、继续奋斗,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不断推进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