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面Newspaper Layout
上一版
   第08版:副 刊
        
相关新闻
塘 约 红

2021年4月2日第08版

分享到:

□陶兴明

(接上期)

塘约之约,须臾不忘的为民情怀

塘约改革是让分散的资源聚集化、模糊的产权清晰化、集体的资产市场化,再造双层经营“统”的功能,探索推进农民由“分”到更高层次的“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对“双层经营”体制的一次成功尝试。当代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老师到访塘约村后深受震撼,5次深入塘约采访,写成报告文学《塘约道路》。

2017年3月21日清晨,刚被一阵春雨淋湿过的塘约村,显得格外的清新,邱家屯上的桃花怒放着一股热情的气息。一辆淡黄色中巴一大早开进了塘约村,村庄寂静,像刚睡醒的样子。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陈敏尔从车上走下,伸手向左文学握手。左文学一宿未眠,很早就盼望这一天的到来。陈敏尔听了左文学的汇报,深情地对左文学说:“在未来三至五年内,你能否做到村集体经济达到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农民收入、村集体经济翻一番,你有没有信心?”左文学肯定地说:“有党的领导,有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我能做到。”这是省委书记和村党总支书记的“塘约之约”。

2017年4月16日“塘约经验”写进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全省推广“塘约经验”。

“塘约之约”既是大书记与小书记的“翻番之约”, 也是村班子与村民的小康之约,是村党总支与村民的良风美俗之约。无论是什么约定,左文学知道,其实都是与村民的全面小康之约。

为了这个约定,塘约村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草,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资产、资本,对全村土地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农村集体财产权等“七权”进行登记备案、确权颁证、评估认定,通过产业和股份把农业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民的利益联结起来,让分散的资源聚集化、模糊的产权清晰化、集体的资产市场化,走出一条西部贫困地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新路。

追求梦想,离不开正确的方向。团结奋斗,更需要引领的力量。塘约村党总支推行“强弱联合”“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推动多要素联动,着力“带动”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融入”农民,而不是“挤出”农民,把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村民。塘约人因此对自己的路子有更加的自信。

无论是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还是乡镇党委委员,以及塘约村的其他班子成员,一批批一茬茬的优秀基层党员干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展现出念兹在兹、须臾不忘的为民情怀,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作用。

据时任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吴先齐说:“塘约改革,正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也是平坝‘三农’工作面临转型发展最为特殊的时期。农村劳动力空心化,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农业产业碎片化问题十分突出,不仅影响全县社会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塘约率先启动“七权”同确,为全县农村改革产权制度先行探路。实践证明:塘约的改革是成功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省、市政策研究部门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密切跟踪,客观把握,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推广塘约改革的建议。

为了这份约定,做好土地“七权”改革这篇文章,做到规划先行,产业支撑,把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共同富裕,在党的领导下,走好塘约道路。

点土成金,唤醒“沉睡的资本”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塘约改革,土地流转是关键。

在塘约村,实施“七权”同确,就是对全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农村集体财产权进行精准确权。塘约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6.4%,山林确权后,2000多亩林地计划发展林下养鸡,养殖200万羽生态鸡。集体建设的小水利工程确权后,合作社打算筹建无污染的山泉水厂,主要解决妇女就业。合作社还将建设集中圈养的现代养猪场,配建大型化粪池,并配套施用有机肥的600亩蔬菜基地。经过近5年的发展,合作社覆盖了全村约90%的农户,“七权”同确后集中土地4200多亩,发展规模种植有了基础。

2016年,山东省寿光市龙耀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对口帮扶塘约村,为村里无偿提供了700万元的帮扶资金,并以技术折合470万元入股塘约村的农业产业园建设。目前,这个占地400多亩的农业产业园已初具规模。新建成的育苗中心区、高科技展示区、采摘体验区和示范种植高产区,每年可产生近600万元的经济效益。

土地流转、规模化集中经营,把土地从千家万户单打独斗的生产方式转变为连片开发。村两委作出土地流转的决策后,明确由村原文书曹友明负责抓这项工作。曹友明回忆:“当时村两委让我负责这项工作,压力很大。当时受灾、很多农户生活都很困难,都觉得要抱团发展,但抱团发展绝不是一句空话,要有一个载体,就是成立合作社,先搞了70亩田种莲藕,在流转土地时,给农户算了一个账,定了一个价。一亩田、一年收入折一千斤稻谷、扣除种子、肥料、劳动力成本,得出一个基本价:田700元/亩、地500元/亩、坡耕地300元/亩。丈量土地时,我们组成三人小组,农户参与、一匹尺一匹尺测量,基本做到面积清、折算清。丈量出来,把测算结果告知农户,直到农户满意,签字划押认可。当时全村丈量了2000多亩,没有一户扯皮的。农户不怕穷、就怕不公。我们三个人四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土地流转任务,群众很配合,也让我们感动。”

总结“塘约模式”,不难发现,其中的重点是土地确权;亮点在于“创新”。第一个“创新”,升级了村级土地流转中心的功能,这个中心不仅仅只是村里土地的“转包站”,而成为土地确权登记机构。确权后,这些土地有了“身份证”,农民吃下“定心丸”。第二个“创新” ,土地入股,入股后塘约村合作社“股民”的收入方式发生了变化,由“流转收入+工资收入=土地收入”,变成了“股份分成+工资收入=土地收入”。土地流转、规模化集中经营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土地收益,增加农民收入。塘约村通过村民自发组织村级土地流转中心,完成了全村60%以上土地的确权登记。尝试开展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盘活土地效益,促进村民增收。趁着天晴,村民王庆光开始在翻好的土地上种韭菜,不远处,在他家的另一块地里,四名妇女背着喷雾器正在喷洒农药。69岁的王庆光有一亩多地,尽管面积不大,但对于这个年近七旬的老人来说,在田间劳作还是显得有些吃力。

“那块地入股到合作社了,种什么,施什么肥,都是合作社安排,我不用管。”王庆光笑眯眯地说,“从来没听说过拿自家土地来入股的,村里开会第一次提这个事的时候,我觉得不大能理解。”在一年多以前,王庆光对土地入股不怎么感兴趣,但随着村干部一步步的做工作,王庆光的想法渐渐变了。“丈量的时候请村民到场,每块土地的大小、形状、位置都在档案清楚的注明,村民摁手印确认。”他说。

左文学介绍,在丈量土地的同时,村两委还成立了以村干部、寨老、村民代表为成员的评估小组,对村里的每一块确权土地进行评估,主要是评估土地的品质,有的土质好,有的肥力薄,不同的土地作物的产出量完全不同,从每亩700—300元不等予以分级。随后,60多亩优质耕地,按照每亩的价格折算为股份,入股合作社。

对王庆光来说,入股意味着没有每亩700元流转费的保底收入,但他依然同意。“我的0.7亩优等地按每亩700元算的,这就是我的股份,只要我愿意,合作社优先安排我务工,每天70元的工资,到年底,我还可以拿到这块地利润的60%作为分红。你说,我能不愿意吗?”王庆光和其他村民入股合作社的60亩土地中,有15亩土地已经种上了蔬菜,他们计划种植三季蔬菜,保守估算,每亩利润在1200至1500元,按照合作社2:2:6的比例,王庆光能拿到利润60%也就是约630元的分红,如果他一年打工60天,王庆光入股合作社的收入就能达到5000元左右。六成利润作为分红给了村民,那剩下的4成利润,合作社是如何使用的呢?“2成是村集体资金,也是合作社来年发展的后续资金,2成是合作社的管理经费和技术人员的工资。”左文学说。目前,全村3600多亩耕地中有约2000亩已经完成了丈量,70多户村民的60多亩耕地首批入股合作社。

左文学介绍,“土地入股有两大好处,一是解决了年老农民的就业问题。目前全村有936户,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土地入股后,需要200至300名村民干活,我们会尽量选择无法外出就业的50至60岁的老人;二是为合作社开展机械化连片种植打下基础。”左文学指着正在修建的机耕道,“过去占了哪家的土地修机耕道,不闹个几场是修不成的,谁愿意把肥力好的田地拿出来呢,入股后,土地都能分红,修机耕道打掉田埂平整土地,村民们都没有意见,合作社就能考虑开展中型农业机械采耕播,土地利润产出更高。”

漫步在塘约一幢幢白墙红顶的农家小楼间,处处都能感受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塘约党建广场、塘约书屋、京东电商点和金融服务中心是给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没想到这个贵州农村的山村小院,村民不仅爱好读书学习,也在积极利用电商平台架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塘约村的土地资源被盘活了,村民真正成为了村集体经济的主体,大家参与村合作社的发展建设更积极。全村在2016年就实现了脱贫,村民们尝到了改革带来的甜头。 (待续)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