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智 春风一拂,山上的茶叶纷纷冒出了新芽,绿了山坡,富了百姓。朝日上山,采茶工灵巧的手指上下一拈,片片嫩叶便摘了下来。余晖漫散,一篮篮茶青换来一天的收入,也带来了增收的喜悦。 在关岭自治县沙营镇沙营村的茶山上,春茶采收已经延续了20多日,每天150多名当地群众四散在千亩茶山之中,辛勤采收,勤恳工作。 “我一早上就采了4斤茶青,这一天下来挣100多元是完全没问题的。”该村村民刘竹凤一边麻利地采着茶,一边告诉记者,沙营村历来都种茶,她这熟练的采茶技术都是从小锻炼的。 刘竹凤告诉记者,除了采茶时有工资拿,平日里栽种、施肥、除草都能务工,在家门口就能稳定就业,不仅收入有保障,还能照顾家庭。 近年来,沙营镇结合当地传统种植习惯,在具有50余年高山茶叶种植历史背景上下功夫,累计发展茶产业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2017年,该镇党委政府着力引进“龙头企业”,新种植龙井43号、白茶、黄金芽、中华1号等多个品种达1160亩,各类品种采取压茬采摘时间的方式科学布局种植。 从种到长,茶苗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茁壮生长,今年迎来了首季采收,虽产量不高,但也着实让贵州馥远茶叶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傅向平高兴不已。 “之所以到关岭来投资兴业,是因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海拔、土壤、天气都非常适合种好茶。当地政府还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都为公司建设完毕,让我们省心省力,能够一门心思扑在种植、管护、生产、销售上。”傅向平说,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公司要发展必然会提供和带动大量的就业务工,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 据傅向平介绍,这20余天已采收茶青14000余斤,能够生产出3000斤高端春茶销往北京、杭州、上海等地。“再过两年,茶山每亩所采茶青能够制出干茶20斤,亩产值就能够达到1万元以上。届时,无论是采茶还是制茶用工量都能翻上一番,能够带动更多的群众实现就业增收。公司与村合作社签订了相关协议,每采收一斤茶青就将提0.5元作村合作社的提成,产量越高合作社的收益也越大。” 记者走进该公司的茶叶加工厂,一股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久久不散。在厂内,机械正在运作,工人忙着生产。从新鲜嫩绿的茶青蜕变为芳香馥郁的茶叶,杀青、脱毛、成型、磨光,每一道程序虽然都由不同的机械完成,但最考研的还是制茶工人的技术。 在众多制茶工人中,沙营村27岁的黎族姑娘徐敏表现优秀,两年时间便成为了技术娴熟的制茶工,常常被傅向平夸奖,“徐敏这姑娘既勤快,悟性又强,经过这两年的锻炼,技术已经不差其他的制茶师傅了。” 身材娇小的徐敏每天在排排机械中穿梭,除了查看制茶的进度,根据出现的不同情况对机械进行相应调试,还要教授新入厂的工人制茶技术。“之前在浙江的洗涤厂上班,只有春节过年才能回家一次,来回跑相当折腾。返乡后,来到公司工作,在家门口就能就业。通过培训锻炼,我不仅学会了一门手艺,工资待遇每月也有7000元。”说起变化,她的脸上泛起了笑容。 “今年预计年产值将达到2000万元以上。目前,我们已经在沙营村、红岔村种植了近3000亩茶叶。下一步,还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强化生产技术,培育优质工人,只有公司得到良性发展,才有更多的力量去带动群众,回馈社会。”傅向平说道。 一叶茶绿兴产业,沙营镇以“龙头公司+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公司带动产业发展,由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