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甫辉
久在喧闹城市,在滚滚红尘里忙禄奔走,总望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回归自我。暑假的到来,终于得了闲暇,便携妻子回久违的山乡老家去,在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里,得到一次心灵的洗浴和放飞。
老家是一栋古旧的瓦房,四周都环着各色的树木,远外是一派葱茏的山冈田野,屋后有一座很大的水库,就在这间,我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少时代,工作外出后,几十年间,父母便独守在这里,游子的回来,他们欣喜寒喧之后,我们便安顿下来,尽享这乡间的野趣。
乡居的第一乐事大概是赏景。仲夏时候,四望浓浓的绿色,几点的白鹭翩飞在野田的上空,更兼悦耳知了的鸣声,混杂一起,满眼无限的好。有时候静坐绿树荫底的虚室里,漫想些童少往事,纵然窗外烈日似火,满身的暑气也顿消了。黄昏时分,日落西山,合家到村后的水库里游泳,碧波漾漾,晚风习习,人声嘈嘈,世间的烦杂事大都抛我远去了,这是几十年来我在城里却从未体验过的。
乡居最大的乐趣还在农事劳作。炎天烈日之下,执锄躬身,一面汗滴禾土,四顾树草都生意盎然,满心欢然自喜。有些天日出即起,踩踏露珠往山野劳动,深吸进满山鲜香的气息,宛然入了千年前陶诗的境界。自由劳动是很惬意的事,不但可以锤炼身体,使人更趋健美,也可得到收获,陶冶情操,实在是一举多得。
乡居读书也未尝不乐。炎夏中午,大树浓荫里的瓦屋之下,捧一册古诗集,仰面凉椅,细细品赏其中的意趣,断想先贤们心境的平和,不禁吟唱啸歌起来了。有时逢淋漓雨日,俯首案几,写画研读探寻知识世界里的无穷奥秘,听取一片雨打屋瓦树叶的声音。
乡居交往也是一种享受。邀来三五乡邻挚友,或饮宴聊天,或棋牌斗智,友善无拘的态度,质朴热情的语话,让人充分领受到乡情的诚挚美好。
几天的乡居下来更加坚定了我早有的一个信念,那就是退休之后依然回到这乡村故土来,安度晚景,终我天年。
夏至夏天至
□朱凌
又到了夏至,印象中夏至一过,天就会越来越热,人们常说的三伏天也跟着来了。儿时曾听外婆讲过这样的话,那就是“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当时不太明白这话的意思,后来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
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我国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曾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也就是说夏至这天,昼晷所测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从此以后,夜晚漏壶所计的时间渐渐加长。
夏至虽然说是一个节气,它同其它的节气一样,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民俗。对于夏至儿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到这一天,一家人势必要吃一碗过水面。那时外婆说得最多的就是,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这天一定是要吃面条的。
外婆说夏天温度高,面条是小麦制品,它味甘、性凉,入心、脾、肾经,加上小麦里的营养成分较高。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边吃边出汗,会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湿气和暑气。一碗面条吃下去后,周身都会觉得舒服顺畅。的确,每当一碗面条下肚之后,往往我也是出了一身的汗。
夏至一来,真正炎热的天气就来到了人们身边。孩子们是最喜欢过夏天的,只因一到夏天,衣服穿得也单薄,人也变得轻松起来,特别是暑假一到,孩子们就像是放了鸭子是的,可以东家串,西家走。暑假对于孩子来说是充满着各种诱惑的,这种诱惑就如同是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就会让孩子们欲罢不能。
对于夏至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儿时的我就认为夏至一到,暑假就快到来了。可是对于外婆和母亲这一辈的人来说,对于夏至她们更注重的则是家人的身体健康。她们希望能够饮食,或是多关注天气的变化,为家人守住健康。
家人的平安对于做母亲的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年少时并不懂得这个道理。直到如今我也是为人之母,也是人到中年,每一个节气,我也会同外婆和母亲一样,格外地关注着与节气相关的饮食与禁忌。也是希望孩子和家人能够顺应节气的变化,快乐安康。
夏至夏天至,夏至来了,一年的时光已经过了一半了。在感叹时光流逝的同时,我也为逝去的时光而感到惋惜。然而惋惜也好无奈也罢,逝去的终究是要远离我们,这个夏至这个夏天,或许多年后当我想起时,也会陷入到深深的怀念之中。
夏日赏兰
□徐学平
不知从何时起,我的生活已离不开兰花了,虽说她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其淡淡的幽香却宛若一股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
去年秋天一位好友帮我从外地捎回了几株建兰,并再三叮嘱我说建兰喜湿润但又怕水涝,畏阴暗但又惧烈日。我素爱兰花,但却疏于管理,只是随意地将其插入到阳台上一个空余的花盆里,不浇水,不施肥,任其自然,随心所欲……没想到今夏小暑时却蕙叶茂盛,四处伸展,叶根部悠悠间现出细细长长的鹅黄色茎苞。
见此情景,之后便日日观察,发现其茎苞慢慢抽长变壮且逐渐脱萼吐蕊,进了三伏季节居然串出了两株亭亭玉立的花梗,绽开了两组微黄鲜嫩的蕊群,还散发阵阵幽香。笑靥半含还半吐,素心皎皎濯醍醐。对此,我欣喜若狂,连忙将这宝贝儿搬入室内,细细赏玩。
夏日赏兰不由得总会让人想起与兰花共享“四君子”美名的梅、竹、菊。花因其品性方才享有君子之名,人更应注重品行才能修君子之德。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君子之道。孔老夫子最讲究君子立德,他在《孔子家语·在厄》里强调:“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兰花生于幽谷,悠然飘香,不显摆,不张扬,有君子之风范,故而文化人都喜欢以兰自喻。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就多次歌颂兰花香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等等。他不仅以兰为佩,朝露夕饮,还以兰花为范,洁身自好,嫉恶如仇,他最终以投江的方式向世人证实了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人格魅力。
历代诸多文人贤达对兰花的颂词汗牛充栋不胜枚举,我最喜欢的还要数李白的那句:“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轻轻一说,流传千古。还有他的“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将清风与兰香此二雅合为一处,足以显示出他孤傲不群的个性。“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是画兰花的一代宗师,他的那句“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也是其自身的真实写照。
古人将纯洁高贵的友谊称为“金兰之交”;也将美好的地方叫做“芝兰之室”。兰花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所以其文化自然极其丰富,我对兰花也是感慨良多。而今海清何晏,能于斗室之中看到亲手栽种的兰花含苞怒放,细细观赏,犹对佳丽尽闻幽香,让人忘却了烦恼忧愁,只留下一丝兰韵芬芳,还有内心的一份清凉。
酷暑炎夏,赏荷理所当然,然而,我今年于三伏天赏兰倒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窃以为,赏荷更可悦目,而赏兰,足以清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