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廷魁 四川人喜欢喝茶,遍地都是茶馆。我父亲是四川省壁山县人,一生喜欢品茶。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父亲在安顺县中华南路2号租了一间铺面开茶馆,门楣上方正中悬挂一匾“集贤村”。以名喻意,应为贤明之人贤能之士集会之地,而实际上却是社会底层群众娱乐休闲的场所。 早上来喝茶的人稀少,下午来喝茶者,玩“贰柒拾”或“天地人和”纸牌的人较多,晚上来喝茶听说书的人拥挤,可谓高朋满座。 茶馆供应的茶主要有四种:清茶,提神醒脑助消化;菊花茶,明目降火味香甜;沱茶,色酽汤浓暖脾胃;茉莉花茶,气味芳香价低廉。父亲每天晚上分别用小纸包装好,次日供给客人选用。 父亲品茶讲究用水,他自行设计了一套泡茶用水的装备,在陶瓷大水缸上放一个木制三角架,架上置一个圆柱形金属桶,桶内从上到下依次铺放小鹅卵石、棕叶、细砂若干层。买来大龙井的水,倒进金属桶内层层过滤,让水慢慢流进缸里,去掉杂质,清澈见底。用这种滤过的水泡茶,顾客齐声说好。 茶馆里摆放漆为棕色的八张木质八仙桌,每桌配四条同色的两人木质长方凳,供客人饮茶和玩纸牌。 茶具是一套青花瓷盖碗加底座,烧开水是用锡制的长嘴木把大茶壶。茶博士给客人泡茶时,老远就能把开水冲进客人的茶碗中。 晚上来喝茶的人特多,一是劳累一天后饮茶消食解乏,二是听说书传承中华文化。 那些年代安顺没有电灯,茶馆用煤气灯照明,加足煤油打足气,高挂在天花板中央,可以照明数小时。 在“集贤村”说书的曹老先生,当时已年过半百,身材瘦小却声音洪亮,高高地坐在靠墙中间的位子上,面前的小桌上摆一把小茶壶和一块惊堂木,口渴时就喝茶,讲到精彩处就用惊堂木拍桌子。 曹先生说书时用一条黑色丝巾遮住嘴巴,类似京剧老生的髯口,以防唾沫星子溅到他座位四周客人的茶杯里。他说书的传统书目有《三国演义》、《水浒》、《隋唐演义》、《七侠五义》还有《薛仁贵征西》、《杨家将》等。 曹先生说书,绘声绘色,技巧尚佳,颇能吸引听众,有的闭目养神静听,有的张眼注视表情。平常情况下,他会选择精彩、紧张的时刻用惊堂木拍桌子,即将结束时,他就套用章回小说的老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以此留下悬念,期望明晚再来。 “集贤村”茶社还有一项与其他茶馆不同的功能,是调解哥老会“义字帮”穷弟兄民事纠纷的场地。解放前我父亲是“义字帮”比较管事的大爷,在社会底层的群众中很有威望,受人尊敬。穷弟兄中遇有民事纠纷,双方各自邀请自己的亲友一起到“集贤村”喝茶,互相讲述事情过程后,请我父亲当众评理,由理亏的一方支付茶资了事。 由于茶水具有特色,再加上通过喝茶评理能调解民事纠纷,解放前的“集贤村”茶馆在安顺小有名气。五十年代中期加入集体所有制的茶馆合作社后,喝茶休闲之风渐衰,喝茶娱乐之人渐少。1963年春节后,父亲退职回家休息,茶馆关门大吉,只留下“集贤村”的匾额仍挂在门楣上。中华南路2号住户易主之后,匾额不知所终。 (作者卢廷魁现年86岁,安顺人,贵州省兴义监狱退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