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义 安顺二小校名改为凤仪小学,这个蕴含着历史印记的校名,更能让安顺人记住历史的根与魂,我们为安顺重拾老地名的做法叫好。 “凤仪”之意,源自 “有凤来仪” ,象征文风鼎盛,文采辉煌之意。安顺二小原是凤仪书院改名的,内有当年的一栋古建筑,现在的命名倒也回归了历史。说起凤仪书院,安顺府志记载:(凤仪书院)清嘉庆间知府朱德璲建。道光二十二年(1842)副榜杨春发购买民房扩建,内有堂室房舍计58间,二十八年知府胡林翼添建二门两厢斋房14间,仓2间。 办学经费以士民捐输购买学田收租供给,并立碑以防弊端。光绪初巡抚岑毓英倡捐银4000两,交给商人做生意获得利息以供办学经费。 当初,凤仪书院修建后迅速成为安顺城内八景之一,可谓规模宏大,地势宽敞,内有花台苗圃,四季鲜花盛开,令人赏心悦目。书院旁边不远处有狮子林庙,也称莲社,是读书人读书会友之地。时人赞曰:秋高气爽,散步凉天,访古人之遗迹,增文章之佳趣。 1906年,清廷施行新政,安顺知府顺应时代要求将“凤仪书院”改为“安顺府立两等小学堂”,由此开启了安顺近代新式教育之先河,1958年改为安顺二小。 学校一代一代育人,需要传承历史文化。今天看来,恢复了凤仪校名也是延续历史,积淀历史,站在历史最初的起点上发展与沉淀。 不独有偶,安顺47条新修道路命名以安顺府志记载为历史依据,重拾历史,得到安顺人的认同,因为传统地名经过历史、文化的积淀,与民风民俗、百姓心理有紧密的相连,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情结和文化心态,是最有生命力的。否则,我们怎么能声称有600年的屯堡文化。 我们欣慰地看到,安顺一些路段恢复了过去诸如黉学坝、顾府街等地名。联合国地名标准化明确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可见,地名不仅仅是地理学意义上的符号,更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文化蕴藏在安顺城市的每个角落,曾经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安顺人的心灵,有了那些带有历史印记的建筑和地名,我们才能感受到安顺历史文化的厚重与久远。 “合和河”的 传说 □罗基仁 “合和河”这座地处西秀区北街办事处李家花园“内贯城河”东西水汇合处之桥,距今已有160余年历史,它看似普通,却内涵丰富,有着劝人和睦团结的美好传说。 古时候,知府、县令每到一处走马上任,抓的三件大事就是收税、断案、修志。相传清朝咸丰年间知府李承章到安顺就任,为树立官府威望维护社会稳定,便查阅了很多大要案件,其中选定一桩曾持续9年未决的两兄弟争产一案复查。 做了一番准备几天后,邀地方父老、名教贤达座谈,听取意见,大家一致认为:此案不决,影响本地贤名,兄弟尚成仇,地方怎会安宁呢?于是,由知府和地方父老、名教贤达同审此案。 次日,知府升堂审问,地方父老、名教贤达分坐两旁,堂中插肃静、回避牌,气氛极为森严肃穆。两兄弟相继被传入堂,相互怒目而视,好似仇敌,言辞激烈尖锐,大有相殴之势。知府见状大怒,猛拍惊堂木训其兄弟二人“汝等见两旁父老否?何以如此无理、目中无人?汝等若能听话,九年官司一堂了结;若不听话,本府定要重罚!”两旁父老苦言相劝,兄弟见父老在座陪审,大为惊惧,叩头再三,各诉其案始末。并愿听训示,望祈明断。李知府得知两兄弟均为17石田土打了9年官司,三位知府未决。便问:“汝等为打官司各花关节款多少?”答“20余石田土所值”。知府笑道“何其愚也”。知府又问:“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乎?”答“一父一母同胞兄弟”。知府变色,堂旁父老亦深感惭愧,纷纷劝说两兄弟,知府趁机便问:“汝等既同胞兄弟,能忆父母在堂依依膝下兄弟友爱怡怡之状乎?尚记父母音容否?”兄弟回言渐缓和,面呈凄楚,知府因势利导“汝等既能忆父母在堂依依膝下之情,可照堂时感情在本堂相呼哥弟三声”。弟兄相互呼唤,此刻声泪俱下,痛哭不已,父老以为感动,知府即呼“汝兄弟可分手,听本府一判”。兄弟拥抱越紧,即跪互推产业所属,知府判哪方,均不承受。经父老相劝兄弟各半亦不愿受,随即相泣禀告诸父老:“我兄弟无知,见利忘义,今承大人、父老相劝,兄弟重和愿将产作公益,修桥梁河以利郡人为后兄弟不和之戒”。知府大喜,即曰“可,吾到郡次日见府北隅西水东流猛冲而汇流,或因兄弟多有不和,涨水又延及两岸百姓祸,何不在此处修一园形堤墙,使东西水汇而不冲,顺流不危害可乎?”父老及兄弟皆欢呼“愿将田产充作此用”。知府大喜,随笔书判曰“西水东流,清官不到头,财主无三代,兄弟反成仇。”并欣然笔书:“合和河”三字于堤墙头间,意为汇合和睦之河,建于其上的桥就称作“合和河”桥。此后,虽经多次疏浚河道和修理堤墙,但“合和河”桥一直保留下来流传至今,从此,“风和日永,凭栏者常联诗酒之欢;浪静风平,赏眺者不异濠梁之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