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 那个周末,我回乡下老家,无意中从柜子里翻出一本已经泛黄的连环画。恍惚间,那些童年旧时光重现脑海。 记忆中的小人书虽只有巴掌大小,内容却包罗万象,有民间传说、现代故事、科幻小说、中外名著、还有电影戏剧……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几乎每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在小人书里都能找到它的影子。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在小孩眼里,能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小人书也是一种奢侈。那时,在学校门口有一家小人书出租店。狭小的店面里,四面的墙上都是定制了木书柜,上面摆满了花花绿绿的小人书。店主是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一身洗得褪色的中山服,上衣口袋里别一支钢笔,一看就是个文化人。他坐一个马扎,面前放一个盛钱的旧铁盒,那时到店里花一两分钱,就能租一本小人书。 那时,同学们到书店租了小人书,都是争分夺秒交换着阅读,你用《敌后武工队》换我的《水浒传》,我用《平原枪声》换你的《地道战》,各取所需。一本小人书,往往经过无数次的传阅。那时,在手里借来借去的都是一些单本的,或一套中的几本,没头没尾。如果借全了,往往挑灯夜战地看完,不然第二天还书就看不成了。 当时,阅读这些小人书就是图个有趣,至于什么思想,什么感情,表达的是什么,一概不知。反而倒是记住了很多故事情节和故事中的人名,假扮土匪打入敌穴的杨子荣、巧借东风打败曹操的诸葛亮、扒火车打鬼子的大队长刘洪、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女英雄江姐等等。 崔永元在他的《小人书情结》里说:“小人书造就了这么一代人:他们揣着支离破碎的知识,憧憬着灿烂辉煌的未来,装着化解不开的英雄情结,朝着一个大致的方向,上路了。”我就是那个年代的人,看着小人书长大的人,我怀着懵懵懂懂的憧憬,上高中时学文科,以后学中文,并且成为一名文字工作者,这与从小的小人书情结密不可分,是看小人书培养了我良好的阅读习惯,给了我知识的启蒙。 如今,我的儿子也到了看小人书的年龄。一日我带他去书店挑选,发现那些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的动漫卡通画册已经占据了主流地位,而以前那些朴实无华的小人书则难觅其影。跟营业员打听,她说如今少有小人书出版了,倒是收藏专柜有一些藏品,价格不菲。 从书店出来,我怅然若失。小人书,我只能在记忆中静静地回味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