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面Newspaper Layout
上一版  
   第08版:副 刊
        
相关新闻
开卷有益

2015年5月4日第08版

分享到:

    □邓克贤

    “世界读书日”刚过去,但读书活动却永远不会停歇。

    不论走进校园、走进机关、走进军营、走进企业、走进农家,只要见到人们正专心致志捧书而读,那绝对是令人愉悦和感动的靓丽风景线,即使你见到的是读“电子书”的年轻人,正享受着数据化时代的快乐,在点读电脑、手机上的信息,会让你不能不感叹这“读书”的巨大诱惑力,从而为之震动。

    我本算不上“读书人”,在此谈读书,实属“门外文谈”,至多是小有杂感,一吐而快罢了。

    李克强总理倡导全民共创“书香中国”,意义重大,得到全国文化界、教育界、知识界的赞誉,得到莘莘学子们的响应和家长们的支持,书香正“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潜藏在人们心田之中的智慧之花,读书正成为当代人们的一种文化觉醒、文化自觉、文化正能量,已成为一种生存、生活、从业、创造的需要。应当说,读书的常态化、读书的蔚然成风,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温度计和试金石。正如莎士比亚的名言“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有一位大学校长曾给刚踏进大学校园的新生支招出点子“你如果聪明,应当学会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譬如每所大学的图书馆,好比古今中外知识的富矿,就看你会不会去挖掘、善不善于去利用。”话语言简意赅,语重心长。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如何,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是看它有没有高质量的图书馆和博物馆。

    我们安顺也有一个图书馆,藏书量也许不到20万册,但它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呢。这里,我想举个例子,这个图书馆的前身原来是在南街一座平房小院中,当年有一位读者曾是图书馆的常客,开馆即来,关门才走,风雨无阻,持之以恒。“文革”后,恢复高考,这位读者报考现代文学研究生,荣获第一名,以优异成绩得以进入北大攻读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著名教授,成为研究鲁迅的大学者,学有所成,名声大振,他的学生们,大都才华横溢,蔚成大观。这位“读者”叫钱理群,安顺文化教育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诚然,钱教授的成功之路因素多多,但他当年在安顺图书馆潜心读书的经历和积累,想必是成功的因素之一。

    据我所知,安顺的书迷不少,时常关注新书出版信息,喜欢逛书店,喜欢购书、喜欢读书,乐于藏书,平常间生活节俭,但见到中意的书,再贵也舍得花钱去买;如若买不到,也要想方设法去寻来品读,读起书来,精神为之一振,眼前为之一亮,感悟一触而发,有意无意间潜移默化,获得许多知识,感觉欣慰充实。

    我家中的书架上最多不过2000册书,与友人们相比,十分汗颜。不过,我也曾产生过读书后得以启迪的激动,举个例子,我读过《曾国藩传》,书中有个篇章,谈及曾国藩这位汉族的智者在清廷做官,成为一品大员,谈何容易,时时处处言行谨慎,如履薄冰,他有过深刻的体验:每逢事事遂意、一帆风顺之时,往往是他大祸临头之日。所以,他对“园满”反而提心吊胆,敏感于“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觉得人生有些不如意反而倒是好事,平安是福。为此,他心甘情愿“求阙”(求缺),乃至将他的住所命名为“求阙斋”以时常自省……。读了这本书,给我带来许多思考,细细品味,很有哲理,虽时隔多年,这个细节总留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前不久,我到安顺一中去,见到老槐树的后侧高耸一座崭新的图书楼,名曰:“羲之楼”,感慨万端,据我所知,早在1942年叶玉岩先生任校长时,安顺一中还称为“省立安顺中学”,邓羲之先生鼎力资助,建起了一幢“羲之图书馆”,后来在校园建设中拆除了,2006年,一中百年校庆时,羲之先生的四子邓廷琮先生也从香港赶来参加校庆活动,见父亲捐建的图书馆不复存在,回去后即又慷慨解囊,捐资200万,支持一中建设新的图书大楼,眼前的“羲之楼”已建好,投入使用。父子两代人,两建图书楼,在安顺传为佳话,一中的学子们登临楼中读书,环境条件十分优越,如不认真攻读,真乃愧对先贤矣!借此机会,我也真诚地为故乡学子读书作奉献的先贤们表示崇敬之情。

    一个作家要写成一本书,“看似寻常,却很艰辛。”尤其是世所公认的经典大作,作家更是倾其毕生精力,那是他一辈子的成果、智慧的结晶,后人如得一睹,已是万幸。常言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书籍浩如烟海,谁也读不完,如若选准一些好书读,绝对是“一本万利”般的收获。读书的重大意义,古今中外的仁人智者多有阐述,无需重复赘言了,我辈如有兴致,还是静下心来读几本书吧,虽不能像诗圣杜甫那样“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但有一点是笃定不会错的:开卷有益!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