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面Newspaper Layout
上一版  
   第08版:副 刊
        
相关新闻
老南街的记忆

2014年12月12日第08版

分享到:

    □潘玉陶

    生于老城南街,也长于南街。今天的南街高楼林立,白天车水马龙,人流如川;夜间华灯熠熠、五彩缤纷。充分显现出现代都市的气派。然而,如今我在梦中见到的南街,几乎都是旧时的模样、遇见的也是当年的人和事。因此梦醒之后总会勾起几十年前的许多记忆。这正应了一句名言:青春少年总是憧憬未来,暮年之人却爱回忆往事。

    与其他三条大街相比,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的南街是最不热闹的。因此,编纂于30年代的《续修安顺府志》“民谚”笫一条就是:东街一枝花,北街赛过它。西街平平过,南街苦荞粑。之所以有此说法,是因为若干年来,销售时尚的高档消费品以及洋纱洋布绸缎的店铺,大都设在东街以及北街上半部,这些街道成为零售商业的黄金地段。这种格局一直保持到上世纪60年代,尽管属南大街辖内的今图书路曾有一个县衙门,县府路又设过知府衙门。因此可以说,一条街乃至一个城市繁华与否,商业起着决定作用。

    我还记得上世纪50年代初的南街城门,当时已无城楼,也无大门,仅是一门洞而已。无论大小的一场雨之后,那城门洞顶要滴滴嗒嗒地漏水多日。由于没有了城门,自然也没有晨开夜闭的规矩,人们可昼夜进进出出。到后来,因为要通汽车,城门洞拆了。

    街市上,临大街的小铺子多于大店堂,除了一家京果酱园,卖的多是些香蜡纸火、日杂用品。让人记忆深刻的铺面是一家纸扎店,师傅姓柳,他常年累月扎着各种工艺品,灯笼、风筝、花圈、冥屋以及办丧事用的纸人纸马纸羊。纸人有到阴间的伕头、有金童玉女、ㄚ环帮工等等。因此,城中流行了一句俏皮话,说太痩的人是“柳家扎的纸伕头。”那纸羊是用来替代活羊与活猪一并礼送丧家作“猪羊祭。”

    这纸扎店对我们这些小孩子最有吸引力,我们常常在店门前一站就是个把钟头。如今我还记得店里扎的一丛荷花,枝叶花朵皆十分逼真,故如今每逢到一些荷池边时,立即会想到当年的那一丛纸荷花。

    记忆中南街的茶馆多,靠大十字处就有两家,有一家名叫“集贤村”,其实里边的茶客都是手艺人和下力的人,石木二匠居多。茶馆门口有一补碗的摊子、一个磨刀剪的长凳。那磨刀人无论有活无活,整日都是坐在凳子上。街中部那一个茶馆较大,可容百人,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有说书人在此说评书。说书人姓饶,几乎全城人都知道他,原因是从老到少的许多人都听他说过书。那时文化生活极其枯燥,能夠阅读自悦的人也很少,“封神”“西游”“三国”“水浒”包括“精忠岳传”的种种精彩故事就靠说书先生宣讲传播。

    老南街的茶馆到文革时被取缔,说书人也在此时歇了业。著名说书人饶先生早些年已经作古,但安顺人至今没有忘记他,据我所知,直接写他的文章、或者以他为原型写的文章迄今最少有三篇,其中有一篇就是笔者的拙作。

    如今,安顺城中有了一些茶室,但消费较高。而现在四川成都类似原先安顺这种大众消费的茶馆比比皆是,据说以千数计,成为锦城一景。

    写到饶先生时,让我想起南街靠老大十字东边的另一位老人,那就是戴明贤先生作品中的“海马公爷”。在戴先生的笔下,他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其经历及作为有着童话般的梦幻色彩。城中老掌故、画家邓文郁先生看了戴先生的文章后,又写了一篇充满了现实主义的文章。让人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海马公爷”,老人原是一位重情重义的民间收藏家,一个“穷得硬气,饿要新鲜”、不肯低眉折腰的汉子。

    我之所以想起了这位老南街早已作古的老人,除了是看过戴、邓二位的文章印象深刻的缘故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见过这位老人,瘦瘦的身材,留一头披发,对人极其和气。尤其对站在老大十字等候来人僱佣的“扁担龙”们特别关心。老人实姓郭,他的一位孙女与我是小学一二年级同班同学。

    关于老南街的记忆,一时间难以讲述清楚。如果有意,写一本安顺版的“城南旧事”,三二十万字也只能叙个浮光掠影。

    回想起来,城市给人的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道路交通、饮用水和照明三件大事的变化。

    老南街上,原先是石板,不能通汽车。每天都有驮马过路,偶有大队马帮,全街轰动,马帮过后,一地马粪。上世纪50年代改为三合土马路,也是偶有汽车路过。而汽车过时人们都要出来观看,记忆中我是跑出去嗅尾气,觉得这尾气有一种香味。今天说起这事,有几位同龄人当年的感觉居然和我一样。这岂非怪事?

    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三合士变为了沥青路,此时,马车汽车、大车小车不论,都能自由出入这条街上。也正是这些今天被看成有损于城市的负面行为构成了当时的繁荣。

    回忆当年的照明,原先大多数人家用油灯,极少数人家能用上引擎发电厂供的电,早上八点开始,十二点停电。50年代中后期有了火力发电厂后,老南街上才有了昼夜不停的电源。

    如今南街的巨变,是经过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之后,改革开放的机遇造就的成果。也有人说,“风水轮流转,马鞭草开转转花”,因此昔日的“苦荞粑”才变成了今天安顺城最繁华的闹市。这是一种调侃,也是老南街人表达的一种由衷的喜悦。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