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毓彬 今年41岁的潘健,是普定县猫洞乡木耳村的养殖能手,从小就对养殖有着浓厚兴趣,初中文化程度,他头脑灵活,吃苦耐劳,在木耳村和附近的村寨一提起他,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 潘健从小家境贫寒,1989年初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1995年回家后,看到许多农民在一成不变地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靠天吃饭。日子毫无进步,他觉得这样下去不行,要想富裕起来,必须开拓新的途径,所以他并不在家“安分”种田。 在外务工多年,潘健积累了一点资金,从1995年至1997年在家,一边搞养殖,一边跑煤车生意,由于跑煤车的人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难跑,潘健索性卖掉了煤车,一心一意搞养殖生意。 2007年,潘健看到国家对发展畜牧业扶持力度大政策好,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畜牧养殖,还安排专人驻场指导,于是他筹集资金,联合村里3个有思想有闯劲的村民,投资50余万元,引进了50头香种猪,办起了种猪养殖场。 然而养殖场的发展并不顺利。成立之初,困难重重,由于香猪市场不好,加上资金匮乏、没技术、没经验,第一年,养殖场就亏了20余万元。第二年养殖场生意也不见好转,其他3位合伙人眼见不能赚钱,纷纷撤资。 “当时我的钱也亏得所剩无几,虽然接手养殖场,但还是一筹莫展,不知道怎么才能赚钱,碰巧遇上市畜牧局组织养殖户到河南省去考察购买优质种猪,我就从朋友那借了10万元钱,引进了10头优质种猪。”潘健告诉记者,种猪引进以后,由于没有技术,他就自己买材料,上网查询,到畜牧站学习,通宵达旦地研究养猪的方法。渐渐地,他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养猪方法,引进的种猪也在他的悉心照顾下健康成长,到第二年,已经发展到了50多头优质种猪,当年年底实现盈利了20万元,赚到养猪发财的“第一桶金”。 尝到甜头的潘健似乎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益也逐年上升。2011年到2013年,潘健先后投入资金300余万元用于扩建猪舍和购买机器设备。目前他的养殖场从占地1000多平方米扩大到7000平方米,共有9栋猪舍,每栋猪舍有25间,每间猪舍可以喂养10余头猪,此外,还配置了50个产床,200多个限位栏用于母猪产崽,还修建了专门供幼猪保暖的地暖设备,并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和修建了无害化处理池。 “现养殖场有优质存栏母猪293头,每年出栏肥猪3000多头,幼猪2000多头,由于猪的品种质量好,远在湖南、重庆等地的商贩也都会过来收购,每年利润至少都有几十万元。”潘健告诉记者。 潘健养殖场规模的扩大,也给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据潘健介绍,目前长期在养殖场工作的7个村民,每月都有2000多元的收入,村民在挣钱的同时,还能兼顾家庭。 潘健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走上养猪致富路后,不忘党的宗旨,时刻把“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真富”挂在心里,所以他决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潘健是村里人公认的养猪专家,在他的带动下,木耳村和附近的几个村的村民也建起了自己的养猪场。 如果哪家猪拉稀,不吃食或不肯长,他都不厌其烦,主动上门“会诊”,对症下药,解决养殖户遇到的困难。此外,潘健还利用自己销路广,信息面宽的优势,积极帮助养殖群众联系销路。 潘健经常把零用钱节约下来买有关养殖方面的书籍,在几年的养猪过程中,他渐渐总结了一套先进的养殖方法:“我想进一步学习科学养猪技术,不断扩大自己的养猪规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掌握的先进养猪技术,带动农民共同走养猪致富的路子,让村民都过上富裕的日子。”潘健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