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炜 有人说,人类发展、巩固自己文化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建造比人类寿命更长的建筑来记载曾经发生过的文明与文化,古建筑成了承载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而民间古建筑工匠在保护和传承民族古建筑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西秀区旧州镇,这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就活跃着一批精通民族古建筑工艺的匠人,他们用精湛的技艺挽救了日渐消失的民族瑰宝,证明了本民族文化的存在,被誉为“草根建筑界的帝王”。今年8月他们参加了全国首次关于贵州省民族传统古建筑技艺工匠培训,并获得技能等级证书,从此在建筑行业中有了“身份证”。 鄢忠林是旧州镇一家精雕作坊的木雕师傅,参与过各种木质古建筑的修缮,也是此次培训会的老师。出身于木工家庭的他从小就与木材结下不解之缘,对木雕操作的浓厚兴趣使他练就了一手精湛的木雕技艺,也成就了一番事业。坚持手工制作一直是鄢忠林多年的雕刻原则,他说:“雕刻讲究的就是做工精细,机械化操作虽然能减少操作时间,快速赢利,但其价值却会大打折扣。”在平时的授课中,鄢忠林也要求徒弟精益求精。 多年来,鄢忠林培养了8个木雕工匠,现在留在身边的只剩3个。学成技艺的徒弟们看准木雕市场前景,纷纷到南京、江苏等地企业从事木雕工艺加工,收益可观。当问及自己为什么不离开时,鄢忠林说:“作为一个民族匠人,我有义务和责任固守故土,将这仅存的技艺传承,防止传统文化的流失,另一方面,通过此次颁发等级证书,同样可以使我们民间工匠合法进入市场,增加收入,也让我们今后在传承和保护本地区、本民族文化中更有自信。” 省文联副主席、市文联主席姚晓英称民间古建筑工匠为“草根建筑界的帝王”,感谢他们多年来默默地将民间记忆留存。她说:“安顺的文庙、旧州、鲍屯、本寨等一批古建筑珍宝需要这些民间古建筑工匠的守护,更需要他们担当起这份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