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安顺周末·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综合

第03版
地方·专题
 
| 黔中早报数字报|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本站
 
2011年7月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静的重化庄园
2011-07-01

  高立 文/图

  在这个“活得匆匆,来不及感受”的年代,你需要一个适合自己“感受”的地方。对我来说,我喜欢在安静的午后或静谧的黄昏走入重化庄园,慢慢感受那份古朴的宁静和神秘,看着那些石头与青瓦浪漫的组合,感受着惬意的安静。

  重化庄园位于普定县化处镇,在距镇政府办公楼500米的文笔山上。

  沿着“之”字形青幽幽的石板拾阶而上,每上一步,化处小镇的轮廓就会越来越清晰。从山脚走20米就到了庄园的门口,它的门口有一块大石匾,上刻“重化村”三个大字,笔锋刚劲有力。推开木制的大门,随着“吱呀”的声响,你就走入了一个世外桃源,古朴的建筑,茂盛的树木,让你顿时有走入梦境的感觉。

  那些光滑的石板、石梯铺满了整个视野,连那些建筑都是厚厚的石墩垒起来的。整个庄园囊括了从半山腰以上的所有地盘,里面凡不是悬崖峭壁处都有坚实的高墙。这里地势险要,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真实写照。直到你爬上山的顶峰,整个化处尽收眼底,抬头便可以看见双凤山寺、空山,再往远处看,就可以看见胡家湾村的五指山了。

  民国初年,住在化处街上张灵谷、张禹贤的父亲家里财产颇多,但时局动荡,土匪横行,由于化处是几个地区的交界,人口流动大,形势更为复杂。尽管张家人口兴旺,高楼耸立,但还是被土匪抢过很多次,为了保护家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张家人从一姓韩的人手里买下了文笔山的整个山头,在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夜晚爬上文笔山顶,大兴土木,修建了这座集生活、生产、军事防御的庄园。开始的时候只有张姓一家人住在上面,后由于匪患加重,化处街上的谭姓、王姓、唐姓相继搬了上去,重化庄园人口最多的时候房屋40多间,有30余户100余人。

  出于防御的需要,庄园的建筑全部都是石头修建成的,房子的周围有高高的围墙,它们不加修饰,随地势的起伏而建,蜿蜒曲折,形成一种立体的曲线美。那些经过岁月洗礼的瓦片,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得青亮。这些防御设施建成后,土匪还是没有放弃他们的掠夺计划,有次土匪趁山上的人白天收粮的时候,用绳子吊上近20个人,又把山上的人家洗窃一空,山上的人也被土匪打死打伤了几个。

  民国壬申的春天,也就是在庄园建成后12年后,为了加强对土匪的防御,张灵谷、张禹贤2人在庄园里重新修建了碉堡和地道。碉堡四面有枪眼,遇到土匪上来的时候,全庄园的人可迅速躲进碉堡,向外还击。地道直通山下的化处中学,万一守不住的时候,可以顺着地道通向山下。

  经过岁月的洗礼,现在走进重化庄园,看见的建筑群都在一片平整的土地上,正中间整齐地列着三栋大瓦房,青砖封火墙,雕花木窗格,高高的青石街,建筑占地面积为300平方米。每一栋房子前面,均是石板铺就的院坝。第一、二栋房子之间还有一片菜地,这三栋房子的右边,一条石板小路相连,直通山顶。小路两边,用石墙将路与房子隔开,第三栋房子显得特别大,院坝略靠两边,有两座高高的石砌寨墙和碉堡。眺望远处,幽幽山上,郁郁葱葱,点缀在其间的残砖、碉堡,如诗如画,美不胜收。那些石头垒起的建筑像个不会说话的老人,无言地展示着昨天的辉煌,只有风吹起,绿色的树林发出声响的时候,我才想起那些硝烟弥漫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顺日报社 主办 版权所有©2007-2008

地址:安顺市西秀区黄果树大街 投稿信箱:asr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