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8(明崇祯十一年)4月21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徐霞客离开镇宁一路西行,过黄果树,越鸡公背,跨霸陵桥,上关索岭,落脚今天的关岭县城。这一天的日记,因对白水河瀑布(即今天的黄果树瀑布)的描述,历来就是研究者的首选篇目,几乎被所有的选本、评本所采用。这不仅由于这是历来表现黄果树瀑布的最好的文字,还在于这一中国最大的瀑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已名扬四海,其声誉地位自然成为贵州首选。 在众多的选评本和不少的评论文章中,对徐霞客黔游白水河瀑布均予很高的评价,这无疑使这一中国最大的瀑布名扬四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就游记文字本身所显现的内涵看,不少解读文字仍存在问题,有的乃至出现误读误判,有必要就此说明。 徐霞客黔游白水河瀑布的文字并不多,却包含丰富的内容。历来不少文章认为,这些文字表现的就是今天的黄果树瀑布,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黄果树瀑布群包括白水河沿线的多级瀑布,加上以此为中心的其它瀑布,有“三大阶梯九级跌宕十八飞瀑”之称。徐先生笔下对沿途景点的记叙与感触,包括了双明洞西崖流水、陡坡塘瀑布、白虹桥、黄果树瀑布、望水亭等。 也就是说,徐先生笔下非一瀑飞掛而是白水交响。 因公路的多次改建及旅游管理需要,今天的人已经很难体会一种自然状态下的黄果树瀑布,在当年徐先生驻足神思的地方,已被高墙隔断了视线,不再能如此近距离去观察和感触黄果树瀑布下落时的徬礴气势,这也是不少研究者误读误解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沿着先生当年行进的驿道作一概述。 徐先生行至白水铺,突然,“遥闻水声轰轰”。“从陇隙北望,忽有水自东北山腋泻崖而下,捣入重渊。” 这里徐霞客眼前看到的瀑布,是陡坡塘瀑布。这轰轰水声使徐霞客顿时兴奋起来,而那东北山腋泻崖而下的悬流,又为“对崖所隔”半藏半露,这更刺激徐霞客的好奇心。他一路疾走,直至陡坡塘瀑布水流下游处,回头再望这“东北悬流”,“上横白阔数丈,翻空涌雪”“恨不能一抵其下”。这时,徐霞客开始用身心去追逐的瀑布,恨不能直抵瀑布下落的地方。 这种前往探寻欲望很快被拉了回来,担夫的几句话,使徐先生欲行又止,因为“前有悬坠处,比此更深。” 也就是说前面有一更大瀑布,这就是黄果树瀑布,就象一组宏大的交响乐章,这才仅仅是高潮到来之前的铺垫,更大惊喜很快会排空而至。 如果说陡坡塘瀑布是悬掛在东南远方的一个悬念,给人予強烈的视角感受的话,那么,走过白虹桥,那桥下“翻崖喷雪,满满溪皆如白鹭群飞”的感觉,已经完全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美,一种奔腾的流水快速运动的力量,这种力量从脚底传向全身,令人心旌摇荡。这里,造化之工又一次制造了悬念,在徐霞客感受大瀑布之前,以浪飞雪涌,如群飞白鹭般的形声组合为过渡,使整部乐章的效果自然流动,滑向最为激动人心的部分。 终于,黄果树瀑布于“陇箐亏蔽”中渐露渐显,雷霆般的冲击力很快贯透全身。环驿道前行,水雾弥漫升腾。这时徐霞客看到的是大瀑布上方的“悬坠处”,那时沒有现在景区的围墙,路与瀑布间很近,特殊位置构成直观的效果,使徐霞客能如此近距离地接近并感受大瀑布。古今再没有人能象徐霞客一样,对大瀑布观察得如此细致,表达得如此生动确切: “透陇隙南顾,则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福,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 我们看到,此时的徐霞客是站在瀑布的“悬坠处”,“从上侧身下瞰”,身心所经受的感染力更强烈,那下坠深渊,呼啸而下的凌厉气势,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更阔大,留下的神秘感更为深远,人与瀑布形成一种最完美最雄浑的组合。 往下,从这瀑布“悬坠处”一侧西南绕行一里,先生来到望水亭上,大瀑布正面全貌终于呈现在面前。这时,最为感人的一幕出现了:西崖之巅,老人面对“奔腾喷薄”的大瀑布,凝神静气,“面揖飞流”——他感颂造化之工,以示敬仰。——那排空而来,动地而去的生命交响在渲腾得最为高亢之时嘎然而止,而生命存在的最高境界恰在这无声之时呈现。 徐霞客的黄果树之行,从历史的背景来看,是一种命运之旅、精神之旅,而从今天的角度看,更是一种文化之旅。其足迹所到处,成了今天旅游文化最直接的徽章,山与水因徐霞客而有了灵性,用今天的观点看,徐霞客可谓点石成金。 至此,这位“幽居在深谷”、“零落依草木”的“佳人”由于徐霞客的光顾,终于能在400年前以独有的风彩显现于世。 【徐霞客黔游安顺行探访录】之三 丁武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