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字岩”位于化处镇东南约一公里的四方山上,距全国有名的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约10公里,距滇黔铁路线上的化处车站约3公里。古迹显现于距离地面一丈开外的岩壁上,字为黑色(当地老年人说,原为红色,后被人用墨涂抹),大如核桃,不知用何物书写,虽经长期风雨侵蚀,终不褪色,因形似汉字反写,且年长日久无人认识,“反字岩”因而得名。 据资料记载,第一次临摹“反字岩”的古文字是1981年8月,后专家学者研究、考证,到80年代末期,才初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专家认定“反字岩”古迹为古彝文,其所记载的史实为贵州最古老的彝族支系之二呗勒阿德定居安顺之后征战、拓土、祭祀之事。但所翻译的只是“反字岩”部分意思,其完整的意思如何,有待进一步考证。 有意思的,在四方山脚下的一片缓坡地里,还残留着一些屋基,当地人称之为“苗王屋基”,当地人所说的“苗王”,应该就是贵州最古老的彝族支系之二呗勒阿德了。如今的苗王遗址,在一块平整的地里,其残存的屋基基石精雕细琢,颇为讲究,应该就是当初苗王居住的“正殿”了。正殿所处的位置,左面有山,右面有山,后面有四方山,前面是肥沃的新寨田坝,视野相当开阔,的确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巧合的是,苗王屋基里现在埋的一些坟,其坟头走向也是开阔的新寨田坝,由此看来阴宅和阳宅在选地方面也似有共通之处。 传说吴三桂挺进贵州时把苗王赶了出去,若真是如此,那么四方山上的“反字”是不是当初仓促出行的苗王留下的?他为什么要留下这些文字?据新寨村人讲,十多年前,曾见三个异乡人在荒芜的苗王屋基里活动。 这几个人是不是苗王的后裔呢?他们在找什么?是不是宝藏?而当地人一直流传着的“大坳对小坳,金银十八窖,一窖十八块,一块十八斤。如果不肯信,对面老李来作证。”这里的“大坳、小坳、老李”都是指“反字岩”附近的山头和古树。意思是说谁人认得了岩上这些“反字”,就可以找到埋宝的地方。反字岩是不是苗王当初仓促逃离时埋藏宝藏留下的记号?这些太多的神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的考证。 可是神秘的反字岩、古老的苗王庄的确存在过。就在2008年12月16日,贵州省考古所所长李飞、研究员杨洪等在离反字岩一公里地的空山发现了古岩画,在对反字岩和苗王遗址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李飞等凭着对岩画的了解,断定这些岩画是少数民族所作,且是在宋朝至明朝期间。这些古岩画,是不是当初的古彝族人所作?我们不得而知,但总总迹象表明,反字岩、苗王庄遗址、空山古岩画,应当是一脉相承的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