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地方·专题

第04版
要闻
 
| 黔中早报数字报|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本站
 
2011年3月25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论提升贵州新形象
2011-03-25

  余心声

  一

  日暖千山碧,风催万物苏。“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黔中大地人勤春早、生机盎然。

  一个多月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考察贵州,带来了党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对我省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殷切期望贵州抓住“十二五”这个关键时期,为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通过中外媒体向外界发出强烈信息:“贵州不能总是垫底,也要奋力爬高”、“贵州要努力完成‘赶’和‘转’的双重任务,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话语,激发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巨大热情。

  贵州能否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事关全省各族人民的福祉,事关贵州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整体形象。面对重托和责任,我们必须以实际行动进一步提升贵州新形象,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

  “提升贵州新形象”!已然成为新的历史起点上贵州发出的又一强音。

  二

  历史上,贵州形象曾被深深误解和扭曲。从“夜郎自大”、“黔驴技穷”,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 贵州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偏远蛮荒、愚昧落后、贫瘠无望……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因“富饶的贫困”和“长期落后”,被作为“贵州现象”引起各界热议评判。

  然而,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形象已今非昔比,贵州面貌已焕然一新。从一条条穿山越岭的高速公路,到一排排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厂;从一处处繁华整洁的新兴城镇,到一幢幢靓丽别致的乡村民居……从率先实行生产责任制的顶云公社,到走科学发展之路的毕节试验区;从劈石造田气壮山河的大关壮举,到抗击大旱中屹然挺立的贵州精神……从誉满海内外的大型歌舞“多彩贵州风”,到惊艳亮相上海世博会的贵州馆;从为“嫦娥工程”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欧阳自远,到北京奥运会上奋力夺冠的拳击运动员邹市明……贵州展现了日新月异、奋进开拓、自强不息、文明开放的新形象。

  千千万万贵州人的不懈追求、奋斗拼搏,铸就了贵州新辉煌,塑造了贵州新形象。

  三

  过往只倥偬,前路犹漫漫。

  在破解贵州新形象这个命题时,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现实:贵州仍是西部欠发达省份,仍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在实现总体小康的进程中,贵州比全国平均晚了10年之久……

  尽管“十一五”以来,通过对内改善环境、对外宣传推介,塑造了贵州良好的形象,但是与更好更快的发展要求相比,与树立一个投资环境更好、开放度更高、创新性更强的崭新形象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增强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志气,增强贵州的竞争力、吸引力,尽快改变贵州欠发达状况,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贵州新形象。

  提升贵州新形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我们要按照省委提出的“高举发展的旗帜、团结的旗帜、奋斗的旗帜”总要求,持之以恒地实施贵州形象提升工程,在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中,不断提升奋进的贵州、开放的贵州、文明的贵州、和谐的贵州新形象。

  四

  要在加速发展、奋力赶超中,进一步提升“奋进的贵州”新形象。

  发展是硬道理,是改善提升区域形象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实力支撑的区域形象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必须始终秉持“用发展赢得尊重”的理念,更加自觉地做到发展为上、发展为先、发展为重,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尽快壮大综合经济实力,为提升贵州新形象打足底气。

  (下转4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顺日报社 主办 版权所有©2007-2008

地址:安顺市西秀区黄果树大街 投稿信箱:asr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