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洪文洁 “一亩葡萄收入能有多少?” “1万元左右。去年我家靠种葡萄就挣了八九万元。” …… 3月22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隔着围栏,安顺的“村官”和云南的葡萄种植户热烈交流着。 3月21至23日,市扶贫办组织了40余名扶贫开发重点村村支两委干部到弥勒实地培训,对当地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发展等进行参观学习。 市扶贫办副主任邓毅平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也在不断转变,对县、乡、村级干部的培训方式也随之改变。此次培训以‘走出去’的方式取代集中在教室里听讲解、发资料的形式,目的就是让大家走一路、看一路,学习外地产业化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从而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坚定信心和决心,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 当车辆驶进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时,看到公路两侧一边种着姹紫嫣红的花卉,一边种着蚕豆时,邓毅平兴致勃勃地说:“云南是我国小杂粮主要生产省区,其中,蚕豆、芸豆、豌豆、苦荞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蚕豆的生产规模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比较少见。在云南,豆类作物是很重要的前茬作物,蚕豌豆更是云南省种植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作物。蚕豌豆在云南省不是小作物,而是种植业结构链中最关键的作物。” “这就是产业,小蚕豌豆也有大作为。”听了这番话,大家感叹说。 参观云南红酒庄可谓是“村官”们的兴奋点。位于弥勒的云南红酒庄,是我国西南边陲著名的葡萄酒生产企业,也是我国开展葡萄酒文化旅游的先头兵、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从发酵罐群、到地下酒窖、再到葡萄园,来自各村的“领头雁”都静静地听着解说员的讲解,并不时见缝插针地询问自己关心的话题。特别是看到宽广的葡萄种植园里很少有劳作者时,村干部们不禁产生了葡萄种植是否全部机械化等疑问。 好不容易看到种植户,大家就围拢上去,你一言我一句地问开了。当地葡萄种植户也热情、耐心地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葡萄种植户杨祖英家种葡萄有30年的历史。目前,她家种有11亩葡萄,都是“公司+农户”的方式。葡萄三年挂果就见成效。仅去年,杨祖英家的葡萄收入就达七八万元。挣钱多,再加上劳作时间少,从发芽到采摘,最多半年。所以杨祖英和当地葡萄种植户一样,除种葡萄外,不种其它作物。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趋势。形成产业链,不但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还能增收致富。”紫云自治县猴场镇瓦厂村支部书记王大权表示。今年,该村实施了扶贫项目——种植100多亩核桃。 “这里的气候和我们那里差不多,回去后,我们也想办法种葡萄,形成产业。”关岭自治县乐安村支部书记罗昌贵对同行的县扶贫办副主任罗应华说。 “村里已种了八年的西红柿,今年也发展到了300亩,全村有一半村民都在种西红柿。虽然西红柿给村民带来不少收益,但也曾经受市场波动,让村民们损失惨重。如果能找到订单,大家抵抗风险的能力就会强一些。”仔细听完葡萄种植户的介绍后,开发区幺铺镇羊场村主任刘丹明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打开市场。目前,羊场村蔬菜协会已派出人员到外地去跑定单了。 …… “弥勒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的成绩,我们早有耳闻。能到弥勒实地参观学习,真是不虚此行,受益匪浅。”在返回安顺的路上,“村官”们对弥勒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仍赞不绝口。 “弥勒的许多经验和做法有很好的可学性和借鉴性,回去后要重新思考村里发展,整村推进,让村民们早日富起来。”村干部们不断说着类似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