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深圳、广州、福州……为抓好招商引资,促进项目落地,日前,紫云招商局吴小敏带领的“招商小分队”驰骋千里,辗转于三个省十八个市、县、区之间,二十余天的不辞辛劳,二十余天的真诚推介,使紫云这片投资兴业的热土逐渐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前来紫云考察的省内外投资者络绎不绝,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客商更对紫云投资环境青睐有加。据介绍,目前已有玩具、石材、房开等项目进入正式洽谈阶段。 为加强工业“短板”,紫云积极实施“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循环型发展、大项目引领”发展模式,着力抓好紫云工业园、猫营能矿工业园区、松山土特产品加工园区、坝羊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一园三区”规划建设,围绕能源、无机化工、建材产业、冶金(铁合金)、特色食品和旅游商品等五大重点产业,构建特色产业体系。重点支持年产13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恒华硅业、顺达镍铁等铁合金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和年产9万吨的5家煤矿建设等,千方百计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努力把工业经济尽快打造成为加速发展的新增长点。 “工业强县”步伐逐步加快,城镇化建设隆隆推进。新城建设工地上,挖机声隆隆,建筑工人加紧作业,投资2.6亿元的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使该县“进一步加快新城开发步伐,力争在两年内带动新城区建设投资15亿元”的目标不再遥远。与此同时,旧城改造稳步推进,小集镇逐步发展。展望未来,经济相通、人文相通、互动发展的新老城区,各具特色的小集镇将“20万人口生态旅游城市”、“辐射面较宽的小商品集散地”从蓝图逐渐变成现实。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按照胡锦涛同志“做好因地制宜这篇大文章”的指示精神,紫云大打“特色牌”:农业特色、旅游特色。 打造“山区生态休闲农业带”、“西南重要旅游目的地”将优势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紫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又一助力。 “质地优、规模小,有特色、无产业。”辛卫华一语道破该县农业产业发展的困境,集中力量抓基地,加快农特产品产业化发展成为该县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坚持粮食生产不放松的同时,加强农特产品基地建设,突出抓好红芯红薯、山银花、苡仁米以及宗地花猪、水塘林下鸡、火花矮马等十大种养殖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实现“众乡一品、众村一特”,通过发展生态庄园经济,打造“山区生态休闲农业带”; 在现有10余个注册商标的基础上,加大商标申注和原产地标识产品申报工作力度,不断加快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商品化、商标化、品牌化进程; 把市场体系建设和市场网络建设当成土特产业发展的大事来抓,构建土特产业营销网络,实现产销一体化。 以农业产业化发展破解当前困境,2015年,力争实现农牧渔业生产总值达到15.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5%,基本建成服务于泛珠江三角洲山区生态食品生产供给基地。 紫云乘势扬帆,集中力量抓生态,加快推进旅游资源向旅游经济的转换。 提高森林覆盖率、珠防工程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空气质量监测管理等,一系列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勇担起“生态紫云”建设重任,也为旅游发展搭建了平台。 不断加大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品牌开发建设、办好亚鲁王文化旅游节暨全国性攀岩精英(挑战)赛,逐渐从观光游奔向休闲度假游、科考探险游、文化运动游的旅游“赛道”;而黄鹤营的开发,新驰、翠河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亦将填补该县北片区旅游空白。 “治穷致富是紫云最大的民生”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治穷致富是紫云最大的民生。”辛卫华书记的肺腑之言,也是该县干部群众的心声。 为进一步实现脱贫目标,紫云以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为重点,稳步发展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内部成网络、外部成环状的城市道路骨架,抓好供水设施、节水系统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构建农村公共文体广电旅游设施网络,进一步加强完善基层医疗网络,健全完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面对极贫现状,紫云毅然提出信心目标:完成全年减少贫困人口6100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80人,完成中职招生任务1650人,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200人,完成基本养老保障参保人数2490人;建设10个农民文化家园、80个农家书屋;投资3200万元,完成国省干线改造40公里。大幅度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构建“平安紫云”、“和谐紫云”。让这片暂时的瘠土在广大干部群众的激情中变成了希望的热土。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而今迈步从头越。曾经,紫云“湾塘精神”、“压不跨的麻山脊梁”谱写了一曲曲昂扬的颂歌;而今,麻山腹地 “又好又快,更好更快” 发展的隆隆战鼓声,激荡起紫云广大干部群众更好更快发展的豪情。伫足远眺,发展中崛起;昂首向前,步履铿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