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综合新闻

第03版
体育·广告
 
| 黔中时讯综合新闻网 | 安顺晚报电子数字报|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本站
 
2008年9月1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沧桑之变:两户农民的30年
2008-09-11
  肖国昌勤劳致富后,建起了气派的新居。

  本报记者  岳德彬  张绍勇   摄影报道

  大山深处的“红旗村”

  30年前,在贵州高原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吃粮靠返销,用钱靠贷款,舀水不上锅“的极贫山村,村民年人均吃粮不足150公斤,年人均收入100来元。2007年,这个山村年人均吃粮240公斤,年人均收入5100元。村里当年陈旧的瓦房、破烂的茅草房几乎绝迹,到处是砖混“洋房”,仅去年10月到今年9月,就有50家村民修建新房,据估算,不含装修,仅建房款就有400余万元。

  这个村,就是普定县马关镇号云村。

  “靠什么富起来?”,坐在记者对面的几位村民异口同声地说:靠的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肖国昌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他带领群众“建环境封山育林”、“学文化科学种田”、“强素质集资办学”、“搞副业千方百计”、“学政策认认真真”,很快改变了号云的贫困落后面貌,多次获得中央、省、市、县的奖励和表彰。1997年1月,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该村全省“小康村”称号,10月又授予该村全省“红旗村”称号(全省7个);1999年,中宣部授予该村全国先进文明单位称号;2001年,中组部表彰该村党支部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今年,号云村党支部又获得多项表彰。这个村还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如今,1700多人的号云,有200多人在外经商、226人在外工作,有10多支建筑施工队伍,更有不少种植能手。肖国昌一家6口,就有4个大学生。

  本报记者在肖国昌和钱开友家找到和拍摄的一组图片,可以生动反映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沧桑之变,可以倾听到中国农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豪迈前进的历史足音。

  肖国昌家的“两代”房屋

  肖国昌家的老屋破烂不堪,芨芨可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顺日报社 主办 版权所有©2007-2008

地址:安顺市西秀区黄果树大街 投稿信箱:asr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