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综合新闻

第03版
社会生活
 
| 黔中时讯综合新闻网 | 安顺晚报电子数字报|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本站
 
2008年7月15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忆中的农科所
2008-07-15

  杨   明

  安顺专区农科所于1958年建立。我被任命为所长、书记,地区农科所为正县级单位。1963年,几经搬迁后定址普定白岩。

  安顺距普定白岩二十五华里,农科所所址一片荒凉,当时没任何经费,只有干部发人头费,工人搞生产自给,困难很大。搬家没钱雇车,瓶瓶罐罐都是干部工人自己肩挑去的,床、桌、凳靠原农场一架旧马车拖,花两三个月才完成搬家任务。没房住,大家挤。改田改土,平整科研所需田地。自己动手开山运石筑坝蓄水,买不起水泥,自己烧石灰。劈山开石修建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牛、马、猪圈;围山挖渠解决吃饭用水问题。在艰苦创业中,十多岁的小女工们,抢起八磅铁锤,一次能抡百下,几座山头打洞运土栽树,绿化两座山,栽种果树百余亩,苦战两、三年才使农科所初具规模。文革中曾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农科所搬迁的第二年,就克服一切困难,抓紧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省院和本地科研课题逐一落实,同时也狠抓了粮食、油菜的大面积生产。1962年,该分场全年粮食总产量仅15000斤,到1963年,也就是搬迁后的第一个收获年,除了完成科研课题外,粮食产量猛增至45000斤,1964年,达8万余斤,1965—1966年粮油已达十多万斤。这都是开荒造田苦干得来的。除完成科研任务外,粮食已自给自余,还分别向各县提供一定数量的优良品种。记得一次就向平坝县提供优良油菜品种2万余斤,没按良种价,仅按平价(即国家收购价)出售,连油枯也没要,并派专人指导,使该县次年油菜大面积丰产,产量大幅度增长。建所以后我们千方百计从国内兄弟单位和上级科研单位,以引进、交换等方式方法互相交换,经过几年努力,全所共收集到水稻材料近千余份,小麦材料1200余份,玉米、油菜各数百份。除此而外,还有薯类品种二十余个,大豆品种近百个,蔬菜辣椒品种数十个。经过多年艰辛努力,从大量原始品种中,通过选择、杂交等科研手段,到1966年时,各种科研课题都已到了出成果的收获季节。农业生产周期长,一项成果按科学要求,都先后需要八年、十年,才能培育出品种优良、种性稳定的新品种,这不是轻而易举靠弄虚作假,吹嘘所能得来的。科研工作要靠踏踏实实的科学态度,而不是靠别的什么捷径所能取得。要靠点滴发现,长期积累,艰辛努力而不是靠别的。农科所全体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结晶,我们组织编印了八个分册,将积累数年的科研成果保留下来。

  农科所开办初期,我们对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并不懂,尽管科技人员大多是农业院校毕业,但都没搞过科研工作。我们除了发信向中央农科院求教,向省农科院求教,并请人进来指导,也订阅国内农业科技杂志,组织大家学习讨论,逐步摸索,才逐渐掌握其方法和程序,后来还成为中央农科院亲自掌握的全国八个专区级重点所之一,每年承担中院、省院一定数量的联合科研课题。由于正确执行了办所方向,学习并逐步掌握了正确的科研方法,不断端正科研人员科学态度,向个别抄袭行为作坚决斗争,所以农科所办所数年来获得的成绩是显著的,比较突出的。

  农科所从成立到“文革”被破坏,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全所职工那么多年都发挥了高度积极性,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一天不只是劳动八个小时的问题。特别是农忙时,大家自觉加班加点,每晚常自觉劳动至十一、二点,劝阻不住。无奈我只好嘱咐行政人员在生产上多加照顾、改善。

  安顺地区农科所从建所初,三易所址,三次搬迁,经费紧张,困难重重,经全所职工苦干数年,初见成效,初具规模,成为中央农科院直接掌握的全国八个重点专区农科所之一,每年都直接布置课题,省农科院也有联合实验课题。这些科研课题每年都要有总结报告,直接上报中央农科院和省院。其余为本地区稻、麦、玉米、油菜四大作物研究课题也都有课题总结上报。农科所历年研究工作是严肃认真的,态度是科学的。我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对组织上所交付的任务,主要是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尽心尽力、兢兢业业的态度来完成的。我在所里十年来从搬迁筹建,自始至终,勤勤恳恳,廉洁奉公,一直和全所职工一道,同吃同住同劳动,对这个所一草一木、一田一土、一堤一坝无不亲自规划、劳心劳力,所以对农科所的点点滴滴均怀有浓厚感情。

  (作者系安顺农科所第一任所长、书记,后调安顺卫校任校长,享受副厅级待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顺日报社 主办 版权所有©2007-2008

地址:安顺市西秀区黄果树大街 投稿信箱:asr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