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

2025年7月24日第02版

分享到:

(上接1版)

要看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仍需巩固。目前,我国仍有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尚未达标,县级城市黑臭水体仍需攻坚,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此次会议要求,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

天津市采取行动进一步加强机动车污染治理,北京推广基坑气膜技术加强工地扬尘精细化管控,山西太原将持续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上海设立研究平台聚焦新污染物人体健康效应等加强研究……

各地加快解决城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协同发力,推动城市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全区叉车电气化比率达到60%以上,40辆氢能重卡和16辆氢能环卫车投入运行,已建在建绿色建筑约1400万平方米……山东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位于黄河岸边,入选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城市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区域。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

受访专家表示,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服务业,加快城市交通运输与能源体系融合发展,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改造,严格执行建筑节能降碳强制性标准,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

浙江省杭州市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地下车库实现感应智能照明,屋顶的光伏和雨水回收系统降低用能和碳排放,持续探索建筑的绿色节能成效;重庆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固废资源化利用,加快补齐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设施能力短板;天津市公交车、出租汽车新能源占比分别达到85%和69%,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6%,将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指出,下一步各地要从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各方面各链条协同发力,统筹减污降碳扩绿以及高质量发展,打造城市靓丽的“颜值”,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和谐共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

城市不仅是人类集中生产生活的家园,也是丰富的生物物种栖息地。

作为超大城市之一,北京市首创自然带为动物营造栖息地,营造558处自然带,通过小微湿地、人工鸟巢、昆虫旅馆等,编织出一张生机勃勃的生物多样性网络。颐和园后溪河、翠湖湿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示范区域,已成为苍鹭驻足、野兔栖居的城市秘境。

万军表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优质多样的绿色空间,维护了城市生态安全,构筑了城市“自然之美”;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构成城市绿色空间的核心景观,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提供游憩和休闲空间,极大地支撑城市的“生命之美”;发展绿色经济和生态产业,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城市生物多样性赋能城市“生产之美”。

建设美丽城市,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专家指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增加蓝绿空间,构建城市自然生态体系。坚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尽可能尊重山川、河流、湿地的自然特征,更多采用乡土物种,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富有生命力的城市。

人民城市人民建。要坚持全民行动,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让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城市增光添彩。

神州大地上,一座座美丽城市,将铺展出一幅幅蓝绿交织、草木葱茏、生物多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