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避暑经济”典型系列报道之一
凉资源催热民宿经济 避暑客恋上绿色家园

2025年7月14日第01版

分享到:
民宿一角

环翠街道龙滩村:

□本报记者 李伟 文/图

近日,记者从镇宁城区出发,驱车前往环翠街道龙滩村。4.5公里的路途虽短,却仿佛穿越时空,置身“清凉绿境”:沿途峡谷丛林郁郁葱葱,飞鸟在林间欢歌嬉戏;再往前行,只见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与青山碧水相映成画。

7.09平方公里的龙滩村,森林覆盖率超90%,9700余亩林地如同天然“生态空调”。这里夏季平均气温较城区低3至5℃,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超过2万个。如何将“凉资源”转化为“热产业”?龙滩村的答案是:紧扣“避暑经济”,激活民宿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2024年,是龙滩村民宿产业起步的关键一年。村民陈远华率先“吃螃蟹”,将自家房屋改造出8间民宿,正式做起了民宿生意。当年7月,他就接到来自江西的4个家庭8口人的避暑旅居订单。对于这批远道而来的首批避暑客人,村里特意举办了欢迎仪式,颁发了“荣誉村民”证书。

“客人对我们村的评价非常高,盛赞这里环境优美,村民热情好客,他们住得舒心。”龙滩村党支部书记陈世泽自豪地说,“今年江西的客人不仅要再来,还把规模扩大到了11户人家。此外,湖南也有7家慕名而来。”

(下转3版)

开篇的话:

盛夏时节,21℃的安顺凉风习习,喀斯特峰峦层林叠翠,古朴村寨炊烟袅袅,非遗与精品民宿相映成趣,演绎着“避暑经济”的活力篇章。即日起,本报推出“乡村‘避暑经济’典型”系列报道,记者将深入乡村,讲述文旅融合的创新故事,全景展现“避暑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