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作为拥有多年航空制造工作经历、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稀缺人才,汪彬一方面承担项目筹划,另一方面承担开源节流、协调对接等工作。新公司成立之初,他负责全部7个项目编制任务,涉及生产线、机载产品、标准化厂房等。这些项目,有些是具备一定基础、拟在此前基础上完善提高的,有些是从来没有过、需通过编制完成中远期规划实现的,有些则涉及最新前沿科技、需努力对外开展协作去共同开创的,都是不折不扣的“硬骨头”。
年轻同事不清楚航空项目怎么抓,汪彬就手把手地教、亲力亲为地带,从基础概念、体量设计、实施步骤、突破口等着手。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日夜攻坚,他千方百计联系到大学时的老师同学,并向从事相关行业的校友请教。这个基础积淀的过程倾注了大量心血,知识要点及时消化,对接联系保持畅通,大家白天晚上连轴转,仍恨不得“一个人掰开当两个使”。领导同事们很佩服汪彬,这位名校毕业的高材生专业素养、职业态度令人称道,在攻坚克难关键时刻,站得出、扛得起、顶得住。
汪彬说过:“在我们这个地方,不发展工业是不行的,不抓住贵州航空产业城这个机遇,安顺的发展不知还要等多少年”。执行标准近乎严苛的汪彬,经常下班后独自留下来,利用相对安静的时间点,复盘项目细节,列出计划日程和团队每人具体参与的工作,以至于,他的生活节律不规律,该吃的时候饿着,该睡的时候却醒着,但他从没抱怨过半句。
战士的倔强,接力的攻坚
“他特别阳光,谈起航空事业眉飞色舞。”谈及对汪彬初印象,贵州航空产业城指挥部某位领导说道,“新公司成立之初面临诸多困难,无办公场地、无资金、无公务用车,但他有老航空人那种气质,先辈们是‘一锄一个坑’地挖出厂房、造出飞机,他则是航城构想具体到一间间厂房、一条条生产线。”
初来乍到的汪彬,多次返回“娘家”,到中航贵飞及市属国企寻找支持,解决新公司燃眉之急;没公车可用就用自己的车,贴车贴油只为把工作做好,有时临时打车,他惦记着补贴年轻同事的打车钱。汪彬带着团队“抠”细节,最终“闭关”半个月,“啃”下了全部7个项目编制,一次性全部通过申报,争取到省级项目补助资金828万元。这些项目的推进落实,对构建航城规模、界定产品标准、缓解资金压力意义重大。
鉴于汪彬的出色表现,他被委任为贵州航空产业城项目建设主体工作的负责人,带着团队解读政策,实地踏勘甄选厂址,专程拜访上级部门争取立项。在他的推动下,项目紧盯培育全市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求,快速完成可研编制、土地摘牌、地质勘察、工程总承包招标等前期工作。
“贵州航空产业城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各有关项目渐次展开。汪彬同志承担了大量工作,他把要做的每一项工作想得很细、抓得很实,特别是对重大项目哪些是主体先行推、哪些是关键提速推、哪些有风险稳妥推,他都胸有成竹,他总是跑在队伍前面。”谈及汪彬的工作思路、方法和作风,贵州航空产业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晟锟说。
2023年9月,在项目推进的关键节点上,汪彬暴瘦数十斤,在公司组织的体检筛查及后续复诊中,确诊了胃癌。汪彬找到非常要好的同事吴剑锋说,“我生病快倒了,但项目不能倒,各项工作必须加快推进!”两个人来不及落泪,又立马投入到贵州航空产业城的建设当中。
“我俩性格很像,都注重细节。我巴不得多干些工作,这样汪彬就能多休息一会。”吴剑锋说,“我虽然对项目运作有一定经验,但航空知识积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需要更多时间”。汪彬把航空政策及知识要点梳理出来,带上吴剑锋拜访有关负责同志,以过去两人共同参与的项目为例,教他如何发挥经营管理专长推进航空项目,如何细分设计论证需衔接的政策条款,联系哪些部门,但凡所知,倾力相授。吴剑锋的到来,燃起汪彬的新念想:培养锻炼新人,让更多有志于航城建设事业的同事独当一面。2024年4月,吴剑锋经过实战历练全面接过汪彬工作。
党员的初心,最后的冲锋
罹患癌症,汪彬有太多放不下。父母、妻子,还有读小学的孩子,当然,还有一手一脚培育出来的项目。同事眼中的汪彬与确诊前没太大差别。可好多次开会间隙,汪彬脸色不好,下意识伸手掐住腹部,微微颤抖专注听讲;实在熬不住了,他悄悄环顾四周,掏出药片和着水吞下。在医院他疼得不想说话,但只要逢同事过来探望,对家人说“扶我起来”,又精神抖擞了。
2024年8月上旬,终于等到项目开工的时日,汪彬主持开工仪式。那天他特意戴了个棒球帽,遮盖因化疗渐渐稀疏的头发。可鼻腔不断流出的血液,把年轻同事杜云皓吓坏了。在送汪彬就医的路上,一向大大咧咧的杜云皓忍不住哭了,汪彬反过来安慰道:“回去好好跟进项目,过几天我就回来了,我不在单位的这段时间,你们几个要多辛苦一点,千万不能拖后腿呀。”
眼见汪彬的身体日渐消瘦,病情日益加重,同事劝他放下工作,领导命令他安心休养。汪彬找到宋晟锟汇报:“项目关键细节我最清楚,这些都讲究严谨性专业性,我可以边治疗边工作。”在项目“上马”后,他密切关注项目进展,传授知识分享经验,精准把握工作节奏进度。
有一次,汪彬向领导同事坦言:他深知,自己的病,并不是立马停下工作、获得更多休养就能治好的,他会勇敢面对。现在更需要念想支撑他与病魔对抗,他有念念不忘的家人、志同道合的好弟兄,放不下呀。每次去医院看病,只要略有好转,汪彬就马上回到岗位。他积极治疗、努力工作,转移对病痛的专注。
一年多时间,项目顺利推进、孩子健康成长,成了汪彬对抗病魔两大精神支柱。他与家人同事约定,尽可能地坚持下去,坚持到孩子长大成人、坚持到贵州航空产业城巍然矗立。同事们被他的精神头所感染,争着干、抢着干,只为让汪彬能够有更多的休息时间。然而,病魔无情、透支身心,目标指向的时间轴越来越短:坚持到孩子小学毕业、坚持到项目孕育成熟。
“对不起,是我没把工作干好。”在贵州省肿瘤医院,每天注射镇痛剂、多次痛到昏迷的汪彬很抱愧。他努力保持神志清醒,与前来看望的领导同事说着话,却反复陷入间歇性的昏睡与清醒。“我真的很想坚持,想看到贵州航空产业城百业兴旺。那样我们就能接过‘三线’先辈们的接力棒,成就这个时代我们的梦想!”
2024年9月29日,吴剑锋给汪彬发去微信:“项目四证齐了,手续完备。”瞧着照片里四张排列整齐的红本本,此时已极度虚弱的汪彬回复了一个大大的赞,他瘦得很厉害,身体里仅存的能量,牵记着他在最后冲锋阶段的最后一个念想。同事们加快进度,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为了不让汪彬留有更多遗憾。
10月2日,汪彬让妻子开车带他回到以前工作过的云马厂,最后一次去往项目现场,他嘱托弟弟照顾好家人,替自己向爹妈尽孝;10月16日,汪彬走了,这位用生命托举航空理想的战士永远闭上了双眼。在他工作过的地方,工作节奏依旧,跑项目工地、到部门对接、接无数电话……这是接过汪彬手中工作的吴剑锋的状态,是汪彬曾经的状态,更是无数航城奋斗者共同的状态,而他们心中,早已立起了一个共同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