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3版) 我国新建商品住房供应规模大,存量消化是重要调整方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在收购主体、价格和用途方面给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权”。 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说,存量盘活的核心是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将闲置或低效利用的房产转化为有效供给,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同时释放沉淀资金,提升市场流动性。“更大自主权”意味着地方可以运用更灵活、更大政策空间,更快落地存量房收购项目,缓解存量房市场供给过剩与市场活力不足的问题。 倪虹说,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安排4.4万亿元,其中一个使用方向,就是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收购的商品房,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安置房、人才房、青年公寓和职工宿舍等。 “在供给结构方面,当前保障性住房供给相对不足,大城市房价高,新市民、青年人住房负担较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颜建国说,各地应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大力度筹集建设配售型保障房,再帮助一大批新市民、青年人、农民工等实现安居。 一段时间以来,在房地产市场调整过程中,由于资金问题、债务问题,部分在建已售的商品住房项目面临交付困难。 倪虹表示,要继续打好“保交房”攻坚战,切实维护购房人的合法权益;加大“白名单”贷款投放力度,按照“应进尽进、应贷尽贷”的要求,将符合条件的房地产项目全部纳入“白名单”,提供有力的融资支持,充分保障项目建设交付。 据了解,目前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审批贷款超过6万亿元,涉及已经交付和正在建设的住房超过1500万套。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今年将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支持稳楼市,持续推动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拉长“白名单”,让更多符合条件的项目拿到贷款,坚决做好保交房工作;二是配合促转型,抓紧研究制定配套融资制度,支持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构建,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 “稳楼市,根本上是房地产行业加快转型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尚希说,过去高杠杆、高周转的房地产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要进行调整转型,将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有机结合,优化和完善住房供应体系。 “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坚决稳住楼市。”倪虹表示,要改革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搭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四梁八柱”,重要的是推动建立要素联动新机制,以编制实施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为抓手,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促进房地产供需平衡、市场稳定。 “基础就是要摸清底数,比如有多少房、有多少人,有多少需求、什么类型的需求、需求在哪里,然后再决定住房和土地供应。商品房和保障房都要以需定供,这样才能促进房地产供需平衡、市场稳定。”李宇嘉说。 北京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主任楼建波说:“未来房地产市场预计将进入预售与现售并存的时期,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大力推进商品住房销售制度改革,有力有序推行现房销售,优化预售资金监管。这将增加市场透明度,增强购房者信心,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 “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各方热议。报告提出,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好房子’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抓手,提升居民居住品质和幸福感是房地产发展的鲜明导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建董事长戴和根说,今后不仅要把新房子建成“好房子”,还要结合城市更新把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不断为居民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建设‘好房子’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倪虹说,当前,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在重点从立标准、强科技、抓项目三方面推动“好房子”建设。针对群众多样的居住需求,要精心地、有创意地设计出不同户型、不同面积的“好房子”,让房子的每一平方米都物尽其用、物有所值。 “建设‘好房子’,将是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赛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三局董事长陈卫国说,企业承担着建设“好房子”的重任,要从产品标准、研发、迭代的全周期出发,通过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建造技术的不断应用,努力打造性能、质量和体验更优的“好房子”。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