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25年2月18日第04版

分享到:

□易中梅 伍丽蓉

甲:大家好!我是“理论宣传二人讲”宣讲员易中梅,主要讲理论。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和我的搭档一起,结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主题,和大家交流分享。

乙:我是宣讲员伍丽蓉,主要讲实践。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第四部分明确提出: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甲:中央的决策部署对促进教育公平,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有效应对人口发展趋势、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是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回应现实需求和人民关切的必然要求。

乙:强国必先强教。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而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我们应该通过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

乙: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力度切实加大,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80%以上用于中西部省份,累计改造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8万所,实现20多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动态清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甲: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地理方位及地形地貌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分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又直接影响了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教育公平失衡,因此,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乙:的确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聚焦“教育”这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教育作为最长远的民生,举全省之力办教育,走出一条“穷省办大教育”的图强之路。“十三五”期间,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有适龄学生近36万人,在充分统筹共享安置点周边原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贵州着力加强安置点配套学校规划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80多亿元,努力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新建、改扩建安置点配套学校669所,新增学位43万余个,实现“不落一人,就地就近就学”。

甲:迈上新征程,贵州建设特色教育强省的步履铿锵。严格落实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2021至2023年,全省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累计达到3465亿元,年均增长3.5%,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9.6%,始终保持财政第一大支出位置。伍校长,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在你看来,这些年咱们贵州教育有哪些变化?

乙:我长期在中小学工作,个人感觉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聚力资源扩充辐射,共享优质办学资源。近年来,针对乡村弱、城镇挤,资源配置不均衡等突出问题,各地政府开展“组团式”帮扶、集团化办学、改扩建项目等,尽全力解决群众就近入学需求。贵州围绕“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升级”的目标,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积极推动东西部教育协作,通过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对所辖村小、教学点进行辐射,实现全省7000多所农村中小学校“组团式”帮扶全覆盖等。

甲:关于这方面,伍校长应该也是非常有发言权的。你任职的启新学校可以谈得上是我们贵州教育图强的一个生动缩影和典型案例。

乙:就像学校的名字“启新”一样,很多孩子在这里开启了新生活,奔赴更美好的未来。启新学校于2018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是安顺市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城区集中安置点(彩虹社区)配套建设项目,也是全市第一所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户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而特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一位校长、一位教育人,我有幸亲眼见证了启新从悬梁挂网的工地、“集装箱办公室”到一个美丽的现代化校园;从“荒地”到“乐土”;从1名学生到1300多名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讲话让我更懂得了坚守在教育一线、坚守在启新的意义。

甲:启新,以一个微镜头具象化地展现了新时代贵州教育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当前贵州教育呈现协调健康发展的态势,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显现度、群众的满意度也进一步提升。教育水平的提升有效促进了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为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

乙: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从“一个都不能少”到“家门口的好学校”。广大人民期盼的是更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教师是人民期盼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重要供给侧。我们必须得从自身做起,心怀“国之大者”,做“四有好老师”,做“四个引路人”,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金标准”,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甲: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让我们不忘教育初心,紧扣新时代教育使命,弘扬教育家精神,筑梦教育强国!办好的教育、办美的教育、办强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贡献教育人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分别为:安顺市委党校 西秀区启新学校)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