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昌乡昌河村:
小茯苓撬动大产业

2025年2月12日第03版

分享到:

□本报记者 李伟

春寒料峭,在平坝区羊昌乡昌河村昌右茯苓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们正聚集在一起复盘去年的种植数据,制定发展方案。

合作社负责人班正福正带着社员制定新季度生产计划:“正月十六正式开工,今年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这位新农人目光灼炯,言语间满是干劲。

茯苓作为一种中药材,有多种药用功效,被誉为“中药八珍”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几年前,在外闯荡多年的班正福发现商机:家乡万亩松林是天然种植场,而茯苓市场缺口又比较大。2021年,他毅然返乡与叔叔文昌右创办合作社,首批试种600亩茯苓。为攻克技术难关,他辗转湖南、湖北等主产区取经,白天钻山林记录温湿度变化,夜晚反复观看种植视频。

靠着这股韧劲,2022年,合作社种植的600亩茯苓迎来了丰收,成功赚取了第一桶金。如今,合作社茯苓种植面积也扩大到4600余亩。

“目前,茯苓的市场价在3.8元到4元一斤,我们种植的茯苓,产量高、品质好,供不应求。”班正福说,茯苓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茯苓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昌河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带动了周边群众的就业增收。

“过几天开工之后,我们每天需要几十个工人上山务工。”班正福说,普通工人120元一天,技术工240元一天,去年一年发放务工费近200万元,带动上万人次务工。

更令人惊喜的是发展茯苓产业的生态账。茯苓与马尾松共生特性,让万亩松林实现“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循环模式,可提升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并减少化肥使用量。这种“不砍树、能致富”的模式,为喀斯特山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站在新起点,班正福谋划着更长远的发展:进一步拓展茯苓销售市场、加大茯苓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打造“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小小茯苓,正撬动起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