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思雯 文/图 在紫云自治县居住的布依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用智慧和情感孕育出了布依族民歌。如今,这些民歌不仅是布依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更在2025年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阳光暖暖照进窗纱,我安静坐在窗前绣花,五彩丝线在指尖绕呀绕,脑海里全是生活的美好画卷。”近日,记者来到紫云自治县火花镇破关村,非遗传承人陆应珍坐在自家的院子里,一边飞针走线地绣花,一边哼唱着布依族民歌。 “我们布依族民歌都与生活息息相关。”陆应珍向记者娓娓道来。在布依族的日常生活中,唱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田间劳作、上山砍柴,还是家中来客,人们都会用歌声来表达情感。这些歌曲,不仅是他们记录生活的独特方式,也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在过去,没有现代化的娱乐设施,布依族人民在劳作之余,就通过唱歌来缓解疲劳,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紫云自治县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吴斌形象地指出,布依族民歌堪称布依族人世代传承的无字 “文化宝典”,蕴藏着布依人的精神、信仰与价值取向,涉及布依族族群的历史、民俗和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又可分为古歌、情歌、酒歌、叙事歌、习俗歌、劳动歌等。有独唱、对唱、重唱、齐唱等多种演唱方式。 “天晴挖地,下雨下田,顺应天时,日子不闲。”陆应珍正耐心地教自己15岁的孙女余雪玲唱布依族民歌。 “这简单的歌词,蕴含着生活的智慧,不仅能教会生活的本领,更是告诉后人顺应自然发展规律这个道理,这实际上也是家风家教的传承,这么宝贵的财富一定要传下去。”陆应珍深知,由于布依族民歌没有文字记载,民歌的传承只能依靠口传心记,老一辈人有责任和义务把这宝贵的文化财富传递给下一代。多年来,她不仅教自己的儿子、孙女,还时常在田间地头,在农闲的夜晚向村里的年轻人传授这些民歌。 除了在生活中言传身教,陆应珍还和一群同样热爱布依族民歌的人,自发组建了微信群,在网络世界里搭建起传播布依族民歌的新桥梁。 “最大的群里有500人,大家来自不同村落。在群里,对歌、比赛是常有的事。” 在现代网络的助力下,古老的民歌冲破了地域限制,焕发出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人借此接触并爱上了布依族民歌。 同时,陆应珍还利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发布演唱布依族民歌短视频,最高浏览量超过6万,让更多人领略到布依族民歌的独特魅力。这不仅是对布依族民歌的传播,更是不同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契机,让布依族民歌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风采。 吴斌表示,为了让布依族民歌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尤其是被年轻人接受,他们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探索。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融入歌曲,赋予了民歌新的时代内涵。这种创新,既保留了民歌的传统韵味,又使其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成为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实践。 紫云自治县将积极争取资金,计划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建设传习基地,基地将为爱好者提供系统学习演唱技巧、歌词创作等知识的平台。同时,围绕非遗开展系列活动,如举办民歌大赛、文化节等,吸引更多人参与。通过这些举措,重拾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将布依族民歌非遗文化逐步发展为非遗产业,拉动地方文化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