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鲁开伟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普定县化处镇的贵州哚贝古茶开发有限公司茶园,连绵的山坡上,一垄垄修剪整齐的茶树间,采茶工人三三两两分散开来,只见她们身挎茶篓,手指娴熟地将嫩绿的茶芽采摘下来,装入茶篓中,在傍晚余晖下勾勒出一幅春日采茶的丰收图景。 “我们每天8点多到这里,今天早上已采了两斤茶青,下午估计也是两斤左右,一天下来就有150多元收入。”来自化处镇水井村的村民李梅告诉记者,每年春茶开采,她与村里的几个同伴都会利用空闲时间相约一起过来采茶,每年采茶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 走进生产车间,迎面扑来清新的茶香。一抹抹鲜嫩的茶青通过工人们摊青、杀青、揉捻、烘干等工艺后,制作成新鲜出炉的“明前茶”。“好茶都是经过严格制茶工艺生产出来的,对不同的品类又有不同的要求,一片茶叶里面不仅包含了一年来的精心培育、管护,也藏着制茶师的辛勤劳动。”贵州哚贝古茶开发有限公司技术管理人员林荣高是茶艺专业出身,而且在该公司积累了6年制茶经验。 据林荣高介绍,今年茶园于3月14日开采,每天采茶的工人有200多人,特别是近期温度快速上升,茶叶出芽速度加快,公司正在增加人员加紧采收。预计春茶可采5吨左右的干茶,其中包含毛尖、高绿茶、红茶及白茶。产品因深得老客户喜爱,刚出产便销售一空。 目前,化处镇全镇共种植茶树1万余亩,年产值达6000万元,逐步形成了“一点三线”茶产业聚集区。 走进普定县长青绿色产业科技有限公司茶园里,盘山而种的茶树汇集成一道道绿浪,一排排整齐的茶树上冒出万千芽头,碧绿葱翠,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味。山间茶园里,到处都是采茶工,他们背着竹篓,穿梭在茶场的各个角落抢摘鲜嫩饱满的叶芽。 “我们茶园从3月7日开采,近期每天有采茶工人150至200人,可以采摘茶青500斤,出产100斤左右的干茶叶。茶叶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和省内,预计今年总产值有300多万元。”普定县长青绿色产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建国说,“我们的采茶工人基本是附近村寨的村民,每天有100元左右的收入。” 作为普定县最早进行规模化种植的茶园,2007年,该公司从老百姓手中流转土地种植茶树,并组织农户到茶园务工。同时,朱建国开始培育茶苗,成功探索出茶树无性繁殖技术。经过几年的发展,昔日荆棘丛生的荒山,变成碧波翻滚的茶山,茶园也从当年的100亩发展到如今的500亩。 “一杯绿色健康好茶,必须从茶农茶园源头抓起,只有严守质量安全底线,才能赢得市场的充分信任和肯定。”朱建国告诉记者,为确保茶叶的质量安全,茶园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推进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工作,坚持绿色防控、绿色生产、绿色加工方式。 近年来,普定县化处镇依托“朵贝茶”品牌优势,陆续引进优强茶企13家,大力发展朵贝茶种植,有效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同时政府积极引导茶企开拓夏秋茶市场,让朵贝茶产值更大、效益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