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黎潇 炎炎夏日,记者驱车前往位于镇宁自治县江龙镇的贵州林之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大棚里,只见一个个菌棒整齐排列,有的已经生长出几朵肉厚饱满的平菇,煞是喜人。 “唐老师,您来了,今天给我们带了些什么‘好东西’?”刚到林之菌公司,负责人张斌就热情地同唐金刚打起招呼。 “我拿了点黄色诱虫板,一会儿放在大棚里,还带来了一套专业的检测设备,给你测下这里水的酸碱度……”唐金刚熟络地回答道。 唐金刚是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他还有着另一个身份——贵州省科技特派员。 2015年,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唐金刚,积极响应号召,申请成为科技特派员,今年是他扎根镇宁开展技术服务的第8个年头,镇宁的良田镇、沙子乡、简嘎乡、丁旗街道、江龙镇等大大小小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作为科技特派员,要结合当地实际,把我们的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助力产业提质增效。要通过技术服务指导、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培育本土技术人才,带领当地农户发展好产业,让老百姓获得真真正正的实惠。”唐金刚说。 早期,唐金刚一直在良田镇、简嘎乡及周边地区开展余甘子、蜂糖李、火龙果等水果的选种培育、种植管护技术研究。2018年,贵州省脱贫攻坚“春风行动”期间,因对食用菌菌种培育和栽培技术有过一定研究,唐金刚被委派重任,开始尝试食用菌栽培技术服务。 自此,唐金刚开始围绕食用菌进行市场调研、走访农户,逐渐摸清了当地食用菌产业的短板、难点、痛点。2022年,他的工作重心正式转向食用菌,研究阵地也从简嘎乡转到江龙镇。 唐金刚及其团队建设的食用菌绿色生态产业示范点就在林之菌公司的食用菌基地,示范面积共6亩,计划引进食用菌品种2至3个,总规模达到2万棒以上。 “在大棚里放上诱虫板,能起到一定的杀虫作用,同时记录好时间,我们通过研究粘到的虫子,可以对害虫早发现、早示警、早治理。”闷热的大棚内,唐金刚顶着蚊虫叮咬耐心地讲解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 林之菌公司食用菌基地目前共有220座大棚,占地面积150亩,主要种植香菇、平菇,之后将种植羊肚菌,主要销往贵阳、安顺、广州、深圳、上海等地。 唐金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林之菌公司作为当地规模较大的食用菌公司,目前一天能生产菌棒5000棒,一年预计100万棒,每天需要人工30人左右,带动效益明显。” “不管是现有的食用菌生产,还是引进新品种,都需要懂技术。唐老师主要负责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帮我们解决一些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张斌介绍,在唐金刚的指导下,食用菌产量有了稳步提升,预计年产值400万元左右。目前,公司正计划打造食用菌菌种研发中心。 谈及打造食用菌菌种研发中心,唐金刚告诉记者,一方面,当前镇宁大多数食用菌基地菌棒多从外地购买,进行菌种研发,能培育提升当地自主生产菌种的能力,有效降低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可以培育一些高附加值的菌种,提升产值。另一方面,依托科技特派员的科技优势,与地方联合组建研发平台,也能探索产业发展的新路,更好发挥带动示范作用。 以技术为支撑,以项目为依托,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唐金刚将智慧和汗水播撒到乡村的土地上。“我将继续把更多的技术带到乡村,充分利用好镇宁的气候优势,用好自己的知识,让农户会种食用菌、种好食用菌。同时发挥好我们团队的集体智慧,为镇宁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走上致富路。”唐金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