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典 为切实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直以来,西秀区聚焦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新需求,从加强队伍建设、聚焦项目培育、传播主流价值等方面着力,围绕基地联用“动”起来,资金联筹“用”起来,服务联动“乐”起来,持续完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营造出“志愿服务为人人,人人争当志愿者”的浓厚氛围。 加强队伍建设 扩宽志愿服务“广度” “穆奶奶,最近生活上遇到啥困难没?有什么需要及时和我们联系。”像往常一样,西秀区彩虹社区楼栋长伍乔又开始在自己管辖的楼栋里走访。 “有事就找楼栋长。”已成为彩虹社区居民的“口头禅”。就医就学就业咨询、水电费缴纳、下水道堵塞、钥匙丢失、邻里纠纷……群众需求在哪里,45名靓丽楼栋长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除了楼栋长志愿服务队伍,西秀区还有众多志愿者在有需要的地方,用点点微光温暖着这座城。西秀区自2019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之一以来,全面统筹资源,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形成了从上到下联结、从城区到社区(村居)扩散的网状布局,做到了无遗漏全覆盖。同时,西秀区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组建特色鲜明、覆盖广泛、活动常态的志愿服务队伍。截至目前,西秀区共建有1支志愿服务总队,12支区级志愿服务支队,839支志愿服务小分队,志愿服务项目8000余个,注册志愿者14.6万余名。 聚焦项目培育 拓展志愿服务“深度” “我们单位成立了一支‘五老’志愿服务队,但想要通过孵化基地得到专业培训和更好发展,请问‘入壳’的流程和标准是什么?”一大早,西秀区关工委工作科负责人潘艳就带着资料到西秀区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进行咨询。在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和指导下,潘艳对志愿服务项目孵化有了更深入了解。 2022年6月,西秀区在全省率先建设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围绕教育、文化、科技、医疗、法律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聚焦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以及特殊群体,培育孵化出接地气、聚人气的志愿服务项目,按照“入壳、孵化、出壳”的流程,指导完善志愿服务项目80余个。 “仡佬学堂”“苗语连珠”“快板传党音”等一系列宣讲志愿服务项目用方言、山歌、戏曲等多种方式送文化、送政策、送知识、送服务;“心愿快递”“和谐邻里”“服务百事通”等志愿服务项目,促进群众参与乡村自治,树立文明新风;“戏曲进校园”“花灯感党恩”等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项目走进千家万户,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不断涌现的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项目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注入了新活力,从满足群众普遍共性需求和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出发,通过孵化基地的“加持”,一系列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深入群众,成效明显,并在全国、省市获得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称号。 传播主流价值 提升志愿服务“温度” 根据群众需求,西秀区积极探索成立了“便民服务行业协会”,促进便民从业人员抱团发展,实现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同时引导便民从业人员成立“百事通”便民志愿服务队,协会会员化身“志愿小哥”,为辖区群众提供精准的服务清单,点对点、面对面提供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 “我们志愿者不仅可以通过自己一技之能生活,还能免费为困难人群开展一些志愿服务。”“百事通”便民志愿服务队长杨志富说。 人民群众有呼声,志愿者“马上办”。西秀区采取“自下而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畅通志愿服务流程。群众根据自身需求向文明实践站“点单”,或依托联户长为特殊群众(老弱病残幼)“点单”,文明实践站结合实际即时“派单”,各志愿服务队根据群众“评单”,总结优化,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并在“云上”开设“许愿池”,开展以“实现微心愿 点亮新希望”为主题的“微心愿”征集活动,各文明实践所核对“心愿单”,区文明实践中心汇总发布、寻找爱心人士认领,统一将“心愿物资”分派到各所、站“心愿快递员”,将物资送达许愿人,切实满足群众“微心愿”。 在西秀区,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主动请缨,服务家乡,奉献力量。他们,有的是党员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有的是居民志愿者,主动担当、扮靓家园;有的是退伍军人志愿者,传承雷锋精神为家园作贡献。如今,“我志愿、我奉献、我快乐”已成为一种文明新风尚,日渐形成品牌效应的服务项目通过活跃于城乡的“志愿红”,正汇聚成一股股暖流温暖着这座城市。 志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