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修 伍水清 陈婷婷 吴学思 詹艳 郭黎潇 十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 2012年至2022年的时间轴上,清晰地标注着安顺脱贫攻坚的进程,也鲜明地记录着乡村振兴的铿锵步伐。 回望过去,历史已经铸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感恩奋进、众志成城、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在这场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战中,安顺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6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56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3.27万户54.5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 眺望前路,历史正在创造。在夺取脱贫攻坚战这一历史性的全面胜利后,安顺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书写新的安顺发展“答卷”。 鏖战贫困 上下同心强力攻坚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责任在肩,不负使命。安顺市委、市政府作出了郑重承诺,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决战决胜,上下同心强力攻坚,在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出了脱贫攻坚“五抓五强”的“安顺战法”。 坚持“抓责任,强担当”。建立完善指挥体系、作战体系、督战体系、考评体系,不断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工作责任、帮扶责任,扣紧脱贫攻坚责任链条。 坚持“抓产业,强增收”。全面落实省委“五步工作法”,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八要素”,按照全市一盘棋、一县一主业、一乡一样板、一村一平台的“四个一”模式,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抓保障,强支撑”。狠抓教育、医疗、安居、饮水、基础设施、资金等保障,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不断提升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 坚持“抓协作,强合力”。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帮扶,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不断深化拓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坚持“抓党建,强基础”。不断增强基层战斗能力,激发基层首创精神,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牢牢掌握脱贫攻坚的主动权、制胜权。 (下转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