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
——“3820”战略工程引领福州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2年10月11日第01版

分享到:

□新华社记者

福州,有福之州。

“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在这里度过”,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考察调研时深情地说,“现在的建设都符合这个方向,跟我们当时设想是一致的,而且发展得比我们设想还要好。希望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

1993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福州在大踏步迈向新世纪的进程中,首先要有一个立足于科学、切合于实际的长远的战略设想,才能使福州的改革开放事业谱写出最宏壮的乐章”。他亲自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简称“3820”战略工程),系统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等,明确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为福州擘画了美好蓝图,确立了总纲领、总方略。

蓝图指引,久久为功,30年踔厉奋发,“3820”战略工程见证伟大思想历久弥新的实践伟力。

牢记嘱托,继往开来,30年接续奋斗,有福之州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进。

(一)擘画二十年战略 推动跨世纪工程

一个地方要繁荣发达,其决策者与人民必须有坚韧不拔的远大志向。

——习近平:《〈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序》

1990年6月的一天,天气异常炎热。刚担任福州市委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同志登上一艘小客轮,沿闽江往出海口顺流前行。

那时的闽江两岸还是一片荒芜的景象,滩涂粗陋、树木杂乱。习近平同志在客轮的桌子上摊开福州市地图,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思考。随行人员后来意识到,这不是普通调研,而是一项战略工程谋划的起点。

福州,地处东海之滨、闽江之畔,是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福州发展困难重重。虽然是省会,但工业底子薄,以轻工业为主,一条工业路基本就可摸清家底;财政压力大,可动用的财力大概只有两亿元,仅是“吃饭财政”;交通闭塞,无高速公路、无大型港口、无大型机场;干部的思想观念、发展理念与沿海先进地区也有差距……

习近平同志一到福州任职,就以调查研究开路,深入思考发展问题。从1990年4月到1992年5月,他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都在基层调查研究、思考酝酿。在他的推动下,福州市把每年3月定为调查研究月,大兴调研之风,推动科学决策。

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吹响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习近平同志敏锐地意识到,福州的机遇来了。他形象地说,“福州是充满机遇的地区,能快的就不要慢。这好比空中飞来一群大雁,我们良弓在手,贵在速发。”

谋一域先谋全局,谋一时必谋万世。

1992年5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市党代会上强调:“必须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做到每3至5年上一个新台阶,尽快改变港澳粤闽台南中国海区域内我们处于‘后排就座’的状况。现在我们组织了一个班子,准备做些深层次的探讨,研究20年后福州市将达到怎样一个发展水平。”

在习近平同志领导下,福州开展了“3820”战略工程万人问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1627名干部围绕581个课题调查研究,完成了367篇调研报告。课题组分赴广东、海南、上海、北京等地考察,借鉴先进经验。市委召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先后召开数十场不同类型的征求意见会……

习近平同志还要求在《福州晚报》刊发调查问卷,征求市民建议。半个月时间,就回收28785张答卷、24536条建议。群众参与热情高涨,一对离退休老夫妇连续数天乘车在市里调查,就城市交通、商业网点等问题提出10多条建议。

历时半年、十易其稿,1992年11月,倾注了习近平同志大量心血、凝聚集体智慧的《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在福州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上审议通过。

习近平同志多次要求跳出福州看福州,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来谋划发展。着眼于21世纪、着眼于海峡两岸交流、着眼于全面发展,“3820”战略工程谋定了福州发展蓝图。

——明确三个战略步骤。用3年时间即到1995年使经济上一个大台阶,主要指标在199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力争用8年时间即到2000年,使全市城乡各项人均水平等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城市的发展水平;用20年时间即到2010年左右,达到或接近亚洲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当时的平均发展水平。

(下转4版)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