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跨千年,村中有“数”
——“数字乡村”赋能西部发展观察

2022年3月28日第01版

分享到:

□新华社记者 欧甸丘 李凡 周宣妮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

国家推进数字乡村试点以来,大数据技术在贵州加快“进村入户”,给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面貌,为农民增收增添了新的动力,不仅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助力,还为西部地区探索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路径。

用“数”养猪,新型种养助农富

2月中旬,春寒料峭,几场雨雪让黔北山区异常湿冷。

贵州余庆县长坪生猪养殖场负责人费如芬的手机App“云上畜牧”不断发出预警信息,提醒他:猪圈里有70余头能繁母猪体温异常偏高。费如芬赶到猪圈查看,看见养殖场里的500余头能繁母猪中,不少母猪的耳标亮起了红灯。

在这里,每头猪的耳标24小时采集猪的体温和运动数据,并上传到“云上畜牧”后台。当猪的体温超过39摄氏度,或运动轨迹长时间保持静止,“云上畜牧”就会主动向养殖户发出预警信息,并点亮耳标上的红灯。

“以前发现猪生病,往往靠观察到厌食、拉稀等症状,但此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期。现在,大数据系统实时采集猪的体温、运动轨迹数据,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异常。这个系统好比‘猪医生’,上批猪预警了200多次,帮我们把生猪存活率提高到了96%以上。”费如芬说。

有“数”赋能,助力精确种养。贵州铜仁市通过智慧管控“加码”,让田间管护有了数据依据。

今年初,万山区高楼坪侗族乡高丰农业羊肚菌种植基地装上了智慧农业管控系统。该种植基地负责人蔡芹说:“羊肚菌对湿度、温度、光照等生长条件十分敏感,必须保持‘三分阳、七分阴’,需要随时‘呵护’。以前查看湿度,靠观察大棚内壁上的水珠,进行粗略判断。”

现在,通过智慧农业管控系统实时采集数据,蔡芹在手机上就可以查看大棚内精确的温度、湿度数据。

“以‘数’为媒,智慧农业正在重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从凭经验种养,变成凭数据种养,让乡村产业未来有‘数’可期。”贵州贵谷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清说。

大数据点燃了现代农业的“星星之火”,但在当前试点期间,数字技术覆盖的种植面积、养殖牲畜数量的比例较小,技术应用场景少、规模化效应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改变传统种养习惯、应用新技术仍需要时间磨合。

“有的农民不习惯使用App,嫌麻烦,我们只能不断提醒并培训合作农户使用App进行科学养殖,帮助他们慢慢养成习惯。”贵州息烽德康家禽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县冬说。

(下转2版)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