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现虹 文/图 “阅读是生活,不是活动。”安顺从2005开展“双阅读”活动至今,已有18个年头。“双阅读”活动发起人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姚晓英2月25日在市文联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安顺开展了18年的“双阅读”活动模式概括为12个字:“高度引领、广度参与、深度体验”,她说:“从起步开始,安顺‘双阅读’活动就站在专业化、社会化、系统化的高起点上,从读本推荐、导入分享、现场互动、深度表达、点评作品、年度颁奖、编辑年度阅读报告书环环相扣。从2005年开启‘双阅读’志愿者阅读陪伴分享,到2022年2月,参与‘双阅读’活动达208万人次;读后感撰写10万份以上;编辑读后感读本12部,其中包含有妇联阅读读本、校园阅读读本、文联的年度阅读报告书……” 文化志愿服务 贡献“书香”力量 2005年安顺“双阅读”首场活动在安顺市第一幼儿园的一间教室里举行,当时参加活动的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田梦源,如今已就职于贵州中医院,回想起18年前参加“双阅读”时,她最感慨的是有志愿者指导,“那时我对一切充满好奇、渴望阅读,有了志愿者老师的专业指导,让我阅读思维更清晰,从中启发了智慧,比如书中遇到晦涩难懂的东西不会回避,欣然接受的同时从中受益。”田梦源说。 18年前,由作家、教师为主的一群热爱文艺、关怀养育与儿童成长的文艺志愿者们参与到“双阅读”活动中,开启了影响深远的阅读模式:“读+写”的结合,将阅读作为输入进口,将读后感表达作为阅读所悟的出口。在市文联的组织和引领下,志愿者们走进了学校、乡村、社区、机关、企业,活动范畴也逐渐扩大为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社区与家庭、机关及企业、领导与职工、艺术家与文学爱好者、作者与读者等多元化的互动阅读分享。 18年的持续开展、平均每年150场以上、每场3小时以上,这些数据凝聚了“双阅读”活动志愿者们的心血与付出,为城市增添文化气质,贡献了“书香”力量。 六种活动形式 丰富多彩 姚晓英告诉记者:“我们活动的发展轨迹是不断创新融入时代节拍,从1.0版仅仅是组织学生在一起阅读、专业老师指导书写读后感;2.0版细化分享主题,结合贵州山地地理延伸阅读品种;3.0版融入国内新概念作文的表达与阅读;4.0版引进朗读与情景剧表演。可以说我们一直在做自我超越……” 随着活动的深入推进,“双阅读”队伍逐渐拓展,市委读书沙龙、市政府读书会、团市委阅读中心、市中院阅读吧等各个层面的读书组织自发组建或参与进来。每年都在增添的书吧设置和读书会阅读分享无疑是“双阅读”的全新风景。在年度最美书吧评选中,黄果树匠庐书吧、龙宫枫香茶社书吧等都榜上有名。在市文联的引领和带动下,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安顺工行周读月分享;市税务局的每月主题交流;市妇联小桔灯每周三讲座;还有众多乡村阅读、社区书吧分享阅读……大量新文艺群体创作人的加入,让阅读的形式充满创意和文艺气质。 “群众通过阅读和参与分享活动,认知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树立了文化自信,提升了文化素养,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感悟。这是‘双阅读’活动能够持续推进18年的理由,是这个城市喜爱阅读的理由,也是阅读志愿者坚持不懈的理由。”姚晓英说道。 坚持与努力 获得社会认可 2020年,“双阅读”活动开启“深度阅读”新模式,实现地方文化专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安顺“双阅读”迎来了全年215场次的好成绩。2021年,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百年百封红色家书接力诵读活动”“暑假红色经典阅读季”“私享书吧暑期红色阅读”“开往乡村的艺术列车”活动引领全年红色阅读主线,认识先贤、仰望榜样成为年度“热词”。 “这是一座城市的深耕”,这是《人民日报》2016年4月21日对安顺“双阅读”活动的定义;2017年中国文明网报道安顺“深度阅读”人次从每年5万增至10万以上;2013年,中央电视台对安顺“双阅读”作专题采访;2014年,人民日报等各大主流新闻媒体围绕《安顺阅读——一个城市奇迹》等主题对安顺“双阅读”进行专门报道,安顺阅读活动得到国家相关部委领导的批示;省教育厅特别下发通知推广安顺“双阅读”成功经验;2015年,国务院新闻网站以“一个城市十年阅读坚守”为题对安顺“双阅读”进行报道;2022年2月22日,安顺“双阅读”活动发起人、安顺市文联主席姚晓英与活动志愿者安顺学院教师蔡伟荣获“贵州十大阅读影响力人物特别奖”…… 阅读,已然成为安顺爱书人的生活方式,以“双阅读”为载体的“书香”安顺建设以成为安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亮丽名片,成为安顺高质量发展的有生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