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我市科技创新工作五年综述

2021年12月23日第03版

分享到:

□本报记者 鲁开伟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五年来,安顺以前所未有的远见和决心,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创新主体,聚集创新要素,促进产业升级,在科技创新中持续发展,又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十三五”时期,安顺始终坚持以改革思维谋科技,以创新举措促发展,科学技术成果突出。安顺市获省级科学技术奖项目达9项,创历年新高,授奖数量列全省第二位。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从0.47%提升到0.98%,连续四年增长,超过全省平均水平0.07个百分点,增幅达到0.18个百分点,强度及增幅双双跃居全省市州排名第二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从“十二五”末的48.39%提升到62.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省第三,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 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2019年末,航空工业安大与西北工业大学联合研发的“复杂薄壁环件精确辗轧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成果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贵州安大航空锻造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典型。

据了解,为破解环件辗轧的核心技术难题,以航空工业安大和西北工业大学为主的项目研究团队,从2006年起就踏上了自主创新的征程,历时13年,突破了9项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了复杂薄壁环件精确辗轧技术体系,取得了授权发明专利49项,制定了国家标准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满足了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精密环件的大量需求,并打开了外贸出口的大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创新已然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十三五”时期,安顺市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大数据为引领实施区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市加速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分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建成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一对一”开展精准指导。

截止去年底,我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5家,较2015年增加64家;加快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培育,初步形成“锥型”企业梯队,全市科技创新之花灿烂绽放,全市科技型企业备案767家,较2015年增加602家,共培育省级创新型领军企业4家、科技小巨人企业4家、科技成长型企业14家、科技种子企业15家。

“十三五”以来,安顺市围绕设计开发、生产制造、产品形象等环节,实施“政府+中介+企业”的专利申请合作模式,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创造,各企事业单位共申请专利960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970件,获得专利授权4578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0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96件,居全省第3位;新增国家知识产权优势2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8家,3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普定韭黄等5个地理标志产品获省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项目支持;支持贵州固达电缆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利用专利权质押贷款,共获融资资金9.38亿元,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

建设创新平台 提升创新能力

“一个小小的简单的传感器,连接着指令和开关,却蕴含着先进的科技水平。”

日前,贵州新安航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温度自适应磁阻式位置传感器”项目荣获省技术发明二等奖,而成果的背后,是“航空人”14载的坚持和努力。

据悉,该项目产品在检测距离、重复精度、输出滞回环、BIT覆盖、功耗等性能方面均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件,发表国际论文1篇并被EI收录。

“该传感器主要运用于装备领域,下一步,如何将成果的转化,把研究成果市场化、工业化生产又将成为了研发团队新的主攻方向。”贵州新安航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欧阳说道。

据了解,贵州新安航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70年,各类科研生产设备800余台,公司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4项、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2项、中航工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项、其它科技项目20余项,拥有专利123项。

近年来,我市逐步健全创新平台及载体,截止2020年,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及载体52个;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6个;西秀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省级区域性双创示范基地。

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推进科技创新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平台的建设推进了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2019年度全市综合科技水平指数达到62.3%,较2015年增加13.94个百分点;R&D投入强度、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0.8%、2.75件和55.19%,分别居全省第4位、第3位和第1位;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及载体4个,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安顺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火炬安顺航空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基地”;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优秀奖2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1个、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二等奖1项、省级专利优秀奖1项、选育作物新品种6个。

聚焦成果转化 增强产业发展动能

日前,走进平坝夏云工业园内的康命源(贵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排的各种大口径双壁波纹管在公司的操场上整齐摆放着,一辆辆大车正在装车运往全国各地。

“这是内径1.5米的HDPE-M双壁波纹管,也是我们新型材料生产出来主打产品。”该公司技术总监林明华介绍道,康命源(贵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特种聚烯烃塑料管道强韧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康命源的科技项目在科技成果转化上走在了前列,全面深化了产研学的融合,走出一条科技兴业的新路子。”市科技局副县级干部涂江顺由衷地评价道。

科技兴则企业兴,科技强则产业强。“十三五”以来,实施“千企改造”429户,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0%以上,居全省第一位。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形成省级标杆项目24个、示范项目240个,带动融合企业353户。新建国家火炬安顺航空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推进贵飞工业联合体、安大航空锻造产业园和安吉精铸航空产业园建设,黎阳公司研制的复杂结构空心涡轮叶片达到国际水平,中国航空工业贵飞公司自主创新、设计制造的“鹞鹰”Ⅱ察打一体无人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加快蔬菜、茶叶、辣椒、食用菌、金刺梨、中药材、精品水果、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关岭牛荣获贵州省十大优质特色畜产品,平坝大米、幺铺莲藕、镇宁小黄姜荣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安顺国家农业科技产业园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21家,培育了1家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围绕建材配套产业,支持康命源公司成立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安顺分中心,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五年来,安顺坚持走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新增长点破茧而出,新产业新业态在安顺大地蓬勃生长,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动力不断增强。

五年来,创新成果丰硕,创新之树在安顺枝繁叶茂。

过去皆为序章。我市将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革新巨潮翻滚,面对“新起点”,安顺的创新驱动新引擎已经点燃。

安顺日报